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下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十七函 總第八百四十七部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第二十二
出«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以四十五種魔障覺故超度四魔。
爾時,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如何修行菩薩能伏一切邪魔而得超度四魔?若修行菩薩以智慧故見一切諸法喻如幻化,則能超度陰魔;若聞甚深佛法,依句披尋,則能超度蘊魔;若悟常、樂、我、淨,則能超度死魔;若不離菩提心故,則能超度天魔。
「然此修行菩薩能伏一切魔障。何者魔障菩薩而能摧伏,不令邪魔嬈亂?善男子當知:凡有魔障四十五種障其正行。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心樂聲聞,是為魔障;二者、不念菩提,是為魔障;三者、所施而有分別,是為魔障;四者、求生高貴,是為魔障;五者、願生端正,是為魔障;六者、勤求世事,是為魔障;七者䭕甞禪定少分欣悅,是為魔障;八者、以智輕嫌少分功德,是為魔障;九者、不樂世間生死,是為魔障;十者、所修功德而不迴向無上菩提,是為魔障;十一者、厭見煩惱,是為魔障;十二者、覆藏所犯,不能懺悔,是為魔障;十三者、於修行菩薩起憎嫉心,是為魔障;十四者、誹謗佛法,是為魔障;十五者、誑惑眾生,是為魔障;十六者、不修六波羅蜜,是為魔障;十七者、於諸佛法不樂聽聞,是為魔障;十八者、慳悋佛法,是為魔障;十九者、為利養故宣說佛法,是為魔障;二十者、不以方便設化眾生,是為魔障;二十一者、不攝受眾生,是為魔障;二十二者、於犯戒人憎嫌輕賤,是為魔障;二十三者、於持戒精進無敬重心,是為魔障;二十四者、修聲聞行,是為魔障;二十五者、順獨覺行,是為魔障;二十六者、非時意修道業,是為魔障;二十七者、捨大慈悲而求涅槃,是為魔障;二十八者、樂修無為,是為魔障;二十九者、嫌賤有為,是為魔障;三十者、不助眾生善行,是為魔障;三十一者、我慢、貢高,是為魔障;三十二者、兩舌鬪亂,是為魔障;三十三者、誑惑眾生,妄說是非,是為魔障;三十四者、諂曲妄語,所愛非真,是為魔障;三十五者、於諸眾生無真直心,是為魔障;三十六者、心變剛獷,是為魔障;三十七者、心變麁猛,是為魔障;三十八者、見造罪人不勸懺悔,是為魔障;三十九者、謗法不信,是為魔障;四十者、隨自欲樂,是為魔障;四十一者、樂行非理,是為魔障;四十二者、愛樂非法,是為魔障;四十三者、所有業障、報障、煩惱障纏繞積聚,不令散滅,是為魔障;四十四者、心垢不除,是為魔障;四十五者、與諸俗緣,是為魔障。」
第二十三
出«如來境界經»(顯說一條行)
 諸比丘於迦葉佛所聞法故,值遇釋迦如來法化。當來若有眾生於佛法中聞說大乘者,當生彌勒三會。
爾時,如來告須菩提言:「是等比丘所說誠不虛言。須菩提當知:迦葉如來出現世時,是諸比丘於佛聞法皆悉隨逐文殊師利。以隨逐故,所聞深法無有忘失,善根、智慧成就圓滿。當來若有於我法中聞是深法,聞已憶念,如是眾生皆於未來彌勒三會大數之中次第皆入。何況修習大乘菩薩?若能修習大乘行已,是等通達甚深法忍。」
第二十四
出«阿闍世品經»(顯說一條行)
 解菩薩藏及聲聞緣覺藏定上座。
爾時,寶日菩薩言:「善男子!如來行業不可思議,若大乘法不可率爾調習悟入,若修行菩薩乃至睡眠不樂聲聞、緣覺行業,將是如來實相示現眾生,不應悋惜,能作是念:『願一切眾生習學大乘,此無等心而無損減。』以是不悋法故,應當覺悟如來大乘義趣。善男子!譬如栽樹,根、莖著地,枝、葉、花、果必當茂盛。修行菩薩亦復如是,已能堅持菩薩藏故,亦當解了一切諸乘,是名無量善根菩薩藏法器。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藏?何因名菩薩藏?譬如大海中水滴無量、雜寶無數,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摩睺羅伽、摩竭魚等無量雜類悉居其中。修行菩薩亦復如是,無量法寶印記:布施、持戒、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悉住其中,是以名為菩薩法藏。
「譬如大海所生雜類一切眾生,是等不堪飲餘河水。若修行菩薩修習菩薩藏已,亦不應飡餘乘法味,是以名為菩薩法藏。
「善男子當知:凡有三藏:聲聞藏、緣覺藏、大乘菩薩藏。何者是聲聞藏?依他所說、依他所聞而得道行。何者辟支佛藏?依自悟入常、樂、我、淨滅定門故。何者是菩薩法藏?悟達無量諸佛法故、發起無上菩提心故。
「善男子!當知聲聞、緣覺乘人不應得有三藏名位,然但可得為三乘教。若聞師說三乘教者,各隨所聞而般涅槃。由於三乘各稟承故,以此三乘號為三藏,然非明於大乘義趣。若修行菩薩說法之時,以三乘教化眾生令入涅槃,是以菩薩名為三藏。
「善男子!有三種學。何者為三?所謂:一、聲聞學;二、辟支佛學;三者、菩薩行學。何者是聲聞學?分令悟自心故。何者辟支佛戒學?隨中品行無悲心故。何者是修行菩薩學?隨順大悲自悟智故,精進善行。聲聞、緣覺不習菩薩行門,亦不知義;若菩薩,則知二乘義理行門,然不染著。菩薩習學,深心樂住,而能示現聲聞、辟支解脫趣路,不入其位。善男子!若修行菩薩如是學故,是以名為菩薩乘藏。」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著衣持鉢,呼長老迦葉言:「仁當先行,我等隨從。何以故?長老須菩提!如來先度出家已久,年夏俱尊。汝自往昔當發是願:『我今所度出家依世間諸阿羅漢道。』迦葉!仁但先行,我等隨從。」
時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言:「於佛法中,不應以老為上、生年為上。何以故?文殊當知:於佛法中,智慧為上。智慧上故,所學亦上、威德亦上、此等甚深法教中為上。文殊師利!仁者智慧為上、法教為上、威德無礙,普觀一切眾生善惡根性明了知見。是故當知:文殊師利最尊、最上。仁但先行,我等隨從。」
第二十五
出«離垢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諸菩薩從空中下,往昔為女人,以發菩提願故,現身轉為男子。
爾時,佛告淨光夫人言:「夫人當知:若有女人以一行故,速得捨離女人之身、受丈夫身。何者一行?以堅固願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何以故?夫人當知:菩提心者是大丈夫、是大男子,非容易心,故能遠離阿羅漢行、摧伏一切諸魔外道,於三界中最為無上,斷除一切煩惱習氣。若有女人正念歸佛,起菩提心,無復更受女人之身。清淨心故,迴此女身轉成男子。如是善根迴施一切女人,以此迴施功德故,亦皆迴向無上菩提。夫人當知:以一行願故,速離女人轉成男子。」
時於此會虛空之中有諸菩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是諸菩薩往昔皆是女人,現身轉為男子。於時會中是諸菩薩,見諸往昔夫婿蒙放出家者各相慰言:「汝等是我善知識故,速發無上菩提之心。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修功德因會緣甚難,若於眾生起大慈悲、發起無上菩提心者,則得成就圓滿供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
時諸菩薩說是語已,是等比丘告諸菩薩言:「善大丈夫!汝與我等為善知識,救度一切眾生故,今勸我等發無上心。我等以汝勸故,善念歸依一切諸佛,願我等未來成等正覺,皆如世尊釋迦牟尼。」
是時,此大菩薩及諸修行菩薩白佛言:「願佛慈悲,度我等出家。」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為度此等諸善男子出家。」
彌勒言:「如佛所教。」則以度訖。
第二十六
出«文殊師利菩薩解義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二種行,獲十種善根利益。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修行菩薩以二種行相應不退善願,隨願往生諸佛剎土無所障礙。何者為二?若修行菩薩不樂聲聞行業,亦不習學交通,不說聲聞和雜教跡,亦不勸化眾生令入聲聞、緣覺法中,專為無上菩提勸化眾生修學成就如來聖德。若修行菩薩勸諸眾生令入佛乘獲十種利。何等為十?所謂:一者、遠離聲聞、緣覺,乃至成佛遊諸剎土;二者、值遇清淨菩薩法集;三者、成佛已來諸佛攝護;四者、名聞十方諸佛會中稱其名號;五者、發起無等最妙上心;六者、唯受帝釋、梵天之身;七者、若生人中,受轉輪王位;八者、常得值遇諸佛、如來;九者、天人所敬;十者、積集無量善根功德。
「舍利弗!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令勸入阿羅漢、辟支佛位,若復有人能勸一善男子、善女人令住佛位,是人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弗當知:佛種不應聲聞、緣覺起故而能斷絕。若如來不出於世,則聲聞、緣覺不有;若佛種不斷,佛出世故,聲聞、緣覺方得出現。修行菩薩於佛地中安立他故,得此十種善利。以是二種功德相應故,不離行願,於諸剎土隨願往生。」
第二十七
出«光明遍照品經»(顯說一條行)
 挍量菩薩、聲聞福力。
爾時,佛告毘盧遮那願光明菩薩言:「譬如恒河兩岸有無量百千餓鬼,飢渴所逼,裸形露體,火焰為衣,身肉焦然,形枯風日,雕、鵄、烏、鷲飛遶爭喰,惡獸、豺狼競來搏撮。餓鬼罪故,不見恒河,設有所見,其水枯涸、或見為灰。何以故?為罪障故,受諸苦惱說不可盡。
「聲聞弟子雖復同住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不聞佛說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何以故?無明瞖膜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居善見大城、宮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花遍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花樹開敷妙花、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婇女美音歌詠,無量諸天於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於其處住止周旋。時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此人夢見,非彼大眾所能見故。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復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一切智廣大願故、習學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遊戲菩薩諸三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不可思議自在聖德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不能知見,以無菩薩清淨眼故。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六根作業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槃,以在定故不覺世間諸法;一切聲聞亦復如是。此等諸大比丘同在逝多林中,六根具足,不見如來聖德神變、不見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何以故?為諸佛、如來及大菩薩甚深自在力故希逢難遇,過去善根功德清淨無雜;若聲聞、緣覺無有分故。是以比丘雖在逝多林中如來足下,不見如來聖德神變、亦不見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以不相應住於無上菩提位故。」
第二十八
出«出生菩提經»(顯說二條行)
 說三種佛地。 解釋三乘高下。
爾時,迦葉敖怛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若有已發菩提心者,而有退失不?」
佛告婆羅門言:「若發菩提心已,則無退失。何以故?婆羅門當知:有三種菩提: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三者、諸佛無上菩提。
「其中,何者是聲聞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聲聞行中雖發菩提心者,亦不勸化安立眾生令發菩提、亦不顯示大乘深義,不敬大乘行人、不共習學、亦不供養、若見來者不迎不喜。以是行故,當獨解脫,是名聲聞菩提。
「復次,婆羅門!何者是緣覺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於緣覺行中,雖已自發菩提之心,不勸眾生令發菩提,不習甚深大乘法教、亦不教授他人、不敬大乘行人、不共習學、亦不供養、若見來者不迎不喜。以是行故,當獨解脫,是名緣覺菩提。
「復次,婆羅門!何者是無上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已,勸諸眾生發菩提心、調伏安立習學大乘法義,為他演說,若見大乘行人歡喜迎送。婆羅門當知:是人解脫他已,安立人天,利益世間,是為大乘無上菩提。
「何故名為無上菩提?為於三界一切已辦,更無勝上所求,是以名為無上菩提。」
爾時,迦葉敖怛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解脫、解脫有二義不?」
佛言:「解脫、解脫無有異義。」復云:「道與道亦無二義,若三乘者而有分別。
「婆羅門當知:譬如衢路,有三乘車:第一、象駕,第二、馬駕,第三、驢駕;此三次第駕馭同入城門。婆羅門!於意云何?是三乘車有高下不?」
婆羅門言:「有高下也。」
佛言:「若聲聞乘、緣覺乘、無上佛乘,亦復如是而有高下;若道與解脫而無高下。
「婆羅門!譬如三人同渡恒河至於彼岸,一人浮草得渡;一人浮囊得渡;一人造大船而渡,并與百千眾生同乘達彼岸,復屬長子監此渡船,語言:『來者皆應運渡,令至彼岸。』其第三人自達彼岸,復能濟渡一國眾生。婆羅門!於意云何?三人所渡同益不耶?」
婆羅門言:「不也。世尊!」
佛言:「婆羅門!於意云何?三乘利益有高下耶?」
婆羅門言:「有高下也。」
佛言:「婆羅門當知:聲聞乘、緣覺乘、無上佛乘有高下,所益不同。」
第二十九
出«寶聚經»(顯說一條行)
 初發菩提心,挍量聲聞羅漢與修行菩薩數量輕重不同。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得阿羅漢果,復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得成佛,是諸佛前各置一羅漢,各各供養是諸如來,或經一劫、百劫、千劫,乃至經於恒河沙劫。舍利弗!於意云何?況復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其福甚多,說不可盡。」
佛言:「若有如是無量阿羅漢供養如是無量諸佛,復有初發菩提心者,是人功德多於是數羅漢。況以菩提無斷故,供養諸佛,及諸弟子、師僧、和尚、善知識等,乃至畜生施其一團之食,此之功德比阿羅漢供養功德,百分千分不如供養初修菩提心者。」
第三十
出«那羅延品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住四種住地修四種行。
爾時,佛告那羅延菩薩言:「那羅延當知:譬如吠琉璃寶,若置諸雜器中,其寶不失本光。那羅延當知:修行菩薩亦復如是,所在三昧縱為俗服,名為出家,不離法界道行。」
說是語已,那羅延菩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菩薩住於何地而無損減,集諸三昧功德而得無盡智慧資糧?」
文殊師利菩薩告那羅延菩薩言:「菩薩有四種住地。何者為四?所謂:一者、若於身命無所悋惜;二者、不樂名聞利養;三者、不樂己所快樂;四者、不願受生諸天快樂。是為四種住地。」
第三十一
出«集一切功德經»(顯說一條行)
 菩薩為諸眾生不離三界喻。
爾時,復有菩薩白佛言:「世尊!譬如多人各犯刑名,臨刀欲殺,而有一人解散得脫,是人却來就執刀者,謂是執刀:『殺我,殺我。』世尊!是三界地不異法人之處,凡夫愚鈍亦如犯死之人。菩薩解脫世間却來成熟諸眾生故,如人臨刑得免,却就死刑;菩薩亦復如是,不離三界。是以,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相應菩提心故,修行菩薩超度一切聲聞、緣覺。何以故?為聲聞、緣覺無是大悲心故,亦無善巧方便。」
第三十二
出«密嚴經»(顯說一條行)
 顯示聲聞、菩薩挍量行門。
「若有菩薩於法深解善巧方便法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成等正覺已,顯揚法教。若見五陰,離於自身觀無人、我,諸法體性亦無所動,此則聲聞解脫。
「若修行菩薩一切法行觀於二邊,遠離邊際,此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直見邊際快樂已,於諸眾生無慈悲心,捨離世緣,如是之人成佛甚難。快哉,如來智慧令諸眾生至於安樂。
「譬如蓮花,雖淤泥垢生甚清淨。雖生淤泥所,為諸佛、賢聖供養故生;菩薩亦復如是,生於三界淤泥,若成佛已則得諸天歎美。
「若修行菩薩轉生人間,當得王四天下轉輪王位;若生天上,自為天主乾闥婆王。為不斷相應大乘法故,所生之處恒受勝上高位。是故,修行菩薩應當攝護大乘,常受勝位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三十三
出«梵剎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發大忍辱行願。
爾時,佛言:「初修行菩薩宜當數發無上菩提相應行願,為諸眾生苦惱枯涸,令為發大誓願忍辱心故,成就眾生。
「願三千大千世界地為金剛,於其地上我身分散。譬如蘆葦、甘蔗、或如稻苗,如是多身各受世法苦樂。依恒一切眾生,變為那羅延力,以其力故,願於我身生大瞋嫌,各執金剛鎚杵晝夜三時杵碎我身,如安善那眼藥碎已復生,依前無捨,我於此等眾生無嫌怨心。
「願我代於一切眾生受此苦厄,無有間斷,普令遠離諸煩惱苦,不退無上菩提,不入聲聞、緣覺道果。願成等正覺,度脫一切眾生。」
第三十四
出«一切諸佛所念經»(顯說一條行)
 忍辱慎三業行門。
爾時,善等觀菩薩白佛言:「世尊!修行菩薩如何住於忍辱羞恥行門?」
佛言:「若修行菩薩以身惡行自慎羞恥、以口惡行自慎羞恥、以意惡行自慎羞恥、以聲聞緣覺談論惡行自慎為恥,善男子!是修行菩薩羞恥之處。若能慎覺,則得至於無上菩提道位。」
第三十五
出«法集經»(顯說二條行)
 修行菩薩修十種戒行,復別有十種戒行。
爾時,佛告無所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何者是修行菩薩實語?菩薩若發菩提心已,寧捨身命不捨菩提,於諸眾生不行非法,是為不妄語。若修行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已,後違前志,違言欺誑,則是修行菩薩退失菩提。
「復次,修行菩薩云何持戒念行?所謂:一者、若樂聽聞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得四無量心;二者、若志求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得卑下心;三者、若供養善知識故,是其為戒成就圓滿,伎藝無缺;四者、若修波羅蜜行,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得佛智;五者、若聞經典轉為他說,是其為戒成就圓滿而能廣說大乘經典;六者、若常念佛法,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明閑總持威力;七者、若專修菩提,是其為戒成就圓滿,滅諸罪障;八者、不嫉眾生,是其為戒,是以不失菩提;九者、不退菩提,是不失戒三寶現前;十者、如如念戒觀,一切無缺。善男子!修行菩薩應當恒以心念如是善戒。
「復次,修行菩薩復有十種菩提心戒,所謂:一者、為求一切眾生利故,非獨利己;二者、所修道業迴施眾生願速成佛,非專為己;三者、以堅牢行利他世業,亦非為己;四者、戒行清淨增長菩提,歷劫忍辱無有疲倦;五者、布施為戒,乃至能捨頭、目、髓、腦,利眾生故;六者、持戒為戒,菩薩不捨無戒眾生;七者、忍辱為戒,菩薩不懼一切魔軍;八者、精進為戒,為眾生故積集佛道無有疲倦;九者、禪定為戒,菩薩為聲閙亂定心不動;十者、智慧為戒,菩薩見諸世法想同菩提空相為戒,菩薩不染世間,慈悲為戒,不入涅槃,是為法集。」
第三十六
出«阿差耶末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戒行無盡,諸行人戒力皆有盡時。
爾時,阿差耶末菩薩白舍利弗言:「修行菩薩持戒無盡。舍利弗當知:相續無斷見故。何故?凡夫持戒,上生善處,戒力銷盡;人間持戒,十善受畢,戒力銷盡;若六欲天戒,功德報畢,戒力銷盡;若色界天戒,四禪滅故,戒力銷盡;若無色界天戒,四三摩鉢帝滅故,戒力銷盡;若五通仙人戒,失於五通,戒力銷盡;若一切聲聞戒,入涅槃故,戒力銷盡;若辟支佛戒,無大悲故,戒力銷盡。
「舍利弗當知:若菩薩摩訶薩戒行無盡。何以故?一切淨戒皆因菩薩戒攝現前故。譬如種子漸多,利益無盡。舍利弗當知: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諸佛、如來戒行無盡,是大丈夫,名為無盡戒行。舍利弗!是修行菩薩持戒故,戒行無盡。」
第三十七
出«集會品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於三乘中普明善巧方便。
「何者是修行菩薩於一切乘中善巧方便?凡有三乘法而得解脫。何者為三?一者、聲聞乘,二者、緣覺乘,三者、大乘。復有二乘。何者為二?天乘、人乘。其中,何者修行菩薩於聲聞乘中而有善巧方便?若佛不出於世,聲聞乘亦無成就。何以故?為依他聞法故而現聲聞。何者是聞法?持戒、忍辱積集圓滿故。若積集戒圓滿,則得積集禪定圓滿;若積集定圓滿,則得積集智慧圓滿;若積集慧圓滿,則得積集解脫圓滿;若得積集解脫圓滿,則得積集解脫知見圓滿。如是方便是為聲聞善巧方便。
「聲聞復有善巧方便,福德不動,諸法嫌故,於是三界而生厭離。一切諸行無常,厭離煩惱;一切諸法無我故,專求寂滅涅槃,乃至剎那不求世間生死。恒懼無常,五陰諸行無相故、五根喻若蟒蛇相故、十二因緣如空聚落,一切生死無心樂故。顯是法已,修行菩薩則知聲聞乘中善巧方便。
「何者修行菩薩於緣覺乘中而有善巧方便?是何因緣緣覺而得出世?修行菩薩應知緣起。何者?加行樂修、精進禪定,不住積集功德資糧、不住積集持戒資糧,少分聽法修習故、亦不親近供養諸佛故。中分智故,常為出家。下心故而修少用功力,不樂籌量法集,樂住空寂,獨居別處,速求難入大灌頂位,樂行乞食,數思常、樂、我、淨法,出離三界,披尋涅槃。故自智悟入定,故樂修三昧非他自悟,以智明悟起一切諸行因緣邊際。顯是法已,修行菩薩則知緣覺乘中善巧方便。
「何者修行菩薩於大乘中善巧方便?若大乘行故,方便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此乘功力為一切眾生令入此乘,功德資糧積集善根,為諸眾生清淨攝受諸波羅蜜,令入一切法故,以無間斷常行佛道。此乘以無礙故,光明所照。若此大乘,一切眾生皆是乞士,超越一切無畏邪路。此乘如來聖德恒在目前,一切邪魔、外道、雜行皆能摧伏;復為如來資助善行,如樹寶幢無有間斷。此乘能除三界住、滅二邊妄想,執持空相、無常結使所持疑惑皆能除斷,如來佛乘無障礙得故。此乘能於一切法集親近三寶,利益世人,皆當恃怙,行不誑路,一切眾生皆有分故、為過去大悲堅持力故,示現此處。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口意莊嚴具光明嚴飾,為一切處無嫌無過,是為修行菩薩大乘中善巧方便。」
第三十八
出«郁伽長者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說在家菩薩應修四種行不出家因緣。
爾時,佛告郁伽長者言:「在家修行菩薩以四種行相應而得歸依如來。何者為四?所謂:一者、菩提心無捨故;二者、不破三摩禪業;三者、大慈大悲無斷故;四者、不染雜乘。是為四種相應成就歸依如來。
「復有四種行業相應而得歸依法。何者為四?所謂:一者、供養法師故;二者、尊重聽法;三者、聽聞法已正直披尋;四者、若聞法要而為眾生顯說,流傳迴施眾生成等正覺。
「復有四種行相應而得歸依僧。何者為四?所謂:一者、不樂聲聞,專求無上菩提;二者、若有眾生修餘行業,勸令修學正真佛法;三者、以菩提心無退;四者、供養僧徒,推尋聲聞行業而不取聲聞解脫。
「若修行菩薩捨一切財物已智而生施心,作是念言:『若有飢餓來乞飲食,皆當施與,縱施酒者。』復作是念:『一切所求而成檀波羅蜜。』如是,在家修行菩薩攝護戒行。」
爾時,佛告阿難:「汝見郁伽長者供養如來,修習於法,所樂之物而能布施?」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見是事。」
佛言:「阿難當知:郁伽長者此賢劫中所有一千佛出世皆以無量供具當遍供養,攝護佛法,雖在俗服而修僧行、廣修佛道。」
爾時,阿難問郁伽長者言:「長者!以何義故——俗中猶如怨賊——所居俗服而能樂住?今值出家因緣,何無樂心?」
長者答言:「我不樂俗。何以故?修行菩薩相應大悲故,不求快樂、忍辱苦惱,不捨眾生故。」
佛言:「阿難!當知此郁伽長者雖在俗服,已曾成就無量眾生。諸餘百千菩薩無能如是成熟眾生。何以故?彼百千菩薩皆無如是善巧威力如郁伽長者一人。」
第三十九
出«殊勝具戒經»(顯說二條行)
 初發起修行菩薩堪受無量衣、食、床、座供養,其福無量。 又表阿耨達多龍王神力。
爾時,佛告諸善男子言:「汝善男子!應共魔鬪,尋求聖位。若修行菩薩成熟眾生之時,先共邪魔鬪戰,令其變化,相應善行,不求餘師,是為法行。諸善男子當知:若有人譏嫌聲聞行者,汝等勿有譏嫌;若有樂修聲聞行者,汝等勿樂。」
爾時,諸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者行聲聞譏嫌而菩薩無譏嫌,然聲聞求者而菩薩不求?」
佛言:「若聲聞譏嫌生死,汝不應嫌;若聲聞所願樂涅槃,汝等不應願樂,是為法行。」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舍利弗!若修行大菩薩滿於世間,於諸眾生每日授與袈裟衣服。於意云何?如是施者是善清淨施,不但為初修行菩薩初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故,從此之後則成最上,修行菩薩而堪淨受如是衣施。若初修行菩薩每日於他受淨臠食積如須彌而堪淨受,不為修行菩薩初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故,從此之後則成最上,修行菩薩而堪受如是淨食。若初修行菩薩受用高座,廣如四天下,高若須彌,七寶所成,金、銀、頗梨、真珠、碼瑙、金剛、雜寶而為廁鈿,諸天上衣彌覆其上。其座每日於諸眾生清淨受用而成淨受,不為初修行菩薩初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故,從此之後為一切眾生當成施主而堪受如此高座。
「舍利弗當知:譬如阿耨達多龍王宮四面出生四大河水。何者為四?所謂:一者、恒河,二者、斯塗,三者、薄叉,四者、新都。此四大河流入大海,令海盈滿。此四大河各有眷屬:若恒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東方流入大海;若斯塗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南方流入大海;若薄叉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西方流入大海;若新都大河與五百小河而為眷屬,北方流入大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等四河隨方流出滿四大海,曠野遍流而能利益世間眾生?」
舍利弗言:「世尊!此四大河利益無量眾生、人非人等。」
「如是,大小諸河流注天下,潤澤五穀、粳糧、菉豆、雜麥、油麻、床㲲雜田皆以諸河溉灌田野。舍利弗!於意云何?是四大海如何得滿?」
舍利弗言:「以是四大河故而得盈滿。」
佛言:「舍利弗!於意云何?此四大河於大海中而能利益幾何眾生?」
舍利弗言:「世尊!利益無量眾生,第一利益水陸眾生——魚、鼈、黿、鼉、鮫龍、摩竭、蠎蛇、雜類萬像、海人、蜯蛤、珂虫、諸龍母子、修羅、羅剎、人與非人皆能利益。種種雜寶遍滿海中,蜯蛤真珠放光動地,頗梨、瑪瑙、靺羯、車、琥魄、珻瑰、珊瑚、雜寶遍滿海中,利益眾生。」
「舍利弗!於意云何?是四大海從何而有?」
舍利弗言:「以阿耨達多龍王故而有。」
佛言:「舍利弗!是阿耨達多龍王不遭三難。何者三難?一者、不懼金翅吞食其身;二者、熱沙不墮身上;三者、若行欲時不變為蛇。諸餘龍王皆有三難,唯阿耨達多龍王而無此難。阿耨達多龍王宮殿恒止神通禪定之人,所有眾生入其宮者,熱沙不墮其身。」
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世尊!阿耨達多龍王宮殿如何得如是奇妙功德威力?何故諸餘龍王晝夜六時皆有厄難,唯此阿耨達多龍王及彼宮中無如是難,而有無量善根功德,流出四河利益無量眾生產業?」
佛告舍利弗:「誠如所言,阿耨達多龍王是大菩薩,是大修行菩薩。舍利弗!譬如阿耨達多龍王於三種難而得解脫;修行菩薩亦復如是,亦得解脫三種厄難。何者為三?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譬如阿耨達多龍王池中四河潛潤廣遍田野;修行菩薩亦復如是,以四攝事攝諸眾生。何者為四?一者、布施攝;二者、愛語攝;三者、利行攝;四者、同事攝。舍利弗!譬如四大海水以阿耨達多龍王四大河故成就;初修行菩薩亦復如是,以發生菩提心故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四大海中無量無邊億百千眾生快樂相應。舍利弗當知:三界眾生於佛法中安立亦復如是,應見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受樂,皆因菩薩應現功德。」
第四十
出«解深密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六波羅蜜住地行。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是諸修行菩薩凡有幾種修學住地菩薩應學,能成無上菩提?」
佛告觀世音菩薩言:「善男子!當知修行菩薩學住地略有六種。何者為六?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種修學住地,幾是戒學所攝?幾是定學所攝?幾是慧學所攝?」
佛告觀世音菩薩言:「善男子!當知初三種學,第一布施、持戒、忍辱,此三者當知為戒學所攝;若禪定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若慧則是增上慧學所攝;若精進,我說遍行一切。」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六學住地,幾是功德資糧?幾是智慧資糧所攝?」
佛告觀世音菩薩言:「善男子!若因戒學所攝者,是名功德資糧所攝;若智慧修學所攝者,是名智慧資糧所攝;我說精進、禪定遍行一切,亦入功德資糧,亦入智慧資糧所攝。」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種所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相應微妙正法,堅牢行願;二者、次於十種法行精進修行,以聞、思、修、妙智所成;三者、護持菩提心故;四者、親近供養真善知識,無間勤修善品。」
觀世音菩薩言:「世尊!何故是六種學住地?六數各願知所因。」
佛告觀世音菩薩言:「善男子!二因緣故:一者、饒益諸眾生故;二者、對治諸煩惱故。觀世音!當知是六學中,前三種饒益眾生:布施、持戒、忍辱;後三種對治一切煩惱因:精進、禪定、智慧。是中修行菩薩以前三種:布施故,種種資具攝養眾生;以持戒故,不行損害、逼迫、惱亂,令離怨家;以忍辱故,他來欲害、逼迫、苦惱,堪能忍受攝護眾生。觀世音!當知此三所說為眾生攝施因。後復三種對治煩惱者,修行菩薩由修學精進故,令煩惱傾動,修學而能對治,勇猛修諸善品;由禪定學故,而能剝削心家煩惱;由智慧故,永除煩惱。此後三種為對治煩惱因。」
第四十一
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顯說一條行)
 發十大受願讚歎如來,如來則現。
爾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使,發其道意。」
夫人白言:「今正是時。」
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讚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踰闍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
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羅而說偈言:
「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
所言真實者,應當修供養。
仰惟佛、世尊,普為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願必令我見。」
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
普放淨光明,顯視無比身。
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
咸以清淨心,歎佛實功德: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
如一切爾炎,智慧身自在,
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
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
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
「我久安立汝,前世已開覺,
今復攝受汝,未來生亦然。」
「我已作功德,現在及餘世,
如是眾善本,唯願見攝受。」
爾時,勝鬘夫人聞授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礙心攝受眾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攝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生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法主世尊!現為我證,唯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眾生善根微薄,或越疑網,以十大受極難度故,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為安彼故,今於佛前說誠實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於大眾中當雨天花、出天妙音。」
說是語時,於虛空中雨眾天花、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
彼見花及聞音聲,一切眾會疑惑悉除,憙踊無量而發願言:「恒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世尊悉記一切大眾如其所願。
爾時,勝鬘夫人復於佛前發三大願而作是言:「以此實願安慰無量無邊眾生,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於攝受正法,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
爾時,世尊即記勝鬘三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皆悉入此三大願中,此願者真實廣大。」
第四十二
出«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顯說三條行)
 說持是經陀羅尼者臨命終時,八十億諸佛親迎接。 又表如來三身。 又說修行菩薩修四事四事無相行門,速成佛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若諸修行菩薩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發廣大心,無所染著、無取無捨,受持誦念此陀羅尼。」
爾時,世尊說陀羅尼曰:
「寫陀(提耶反)體曇(一) 阿拏麼拏(二) 阿谿麼谿(三) 娑蔓多目谿(四) 娑低(低耶反)𡆗(去)咩(五) 掃咩(六) 欲訖低(二合)(七) 泥嚕訖低(二合)(八) 泥嚕訖多鉢鞞(九) 翳黎咩黎醯梨(十) 舸立箄(二合)(十一) 舸立謗(二合)泥(十二) 舸立跛(二合)栖(十三) 娑(去)嚟娑(去)囉啝低(十四) 醯羅醯犁(十五) 醯禮犁(十六) 醯邏醯禮犁(十七) 戰提(十八) 遮啝低(十九) 者遮囉拏(二十) 遮邏遮囉拏(二十一) 阿者黎(二十二) 按低(二十三) 按多低(二十四) 舸囉拏(二十五) 阿囉拏(二十六) 阿散低(二十七) 涅漫泥(二十八) 涅靺怛泥(二十九) 涅目訖低(二合)(三十) 涅殿低(三十一) 涅陀(提耶反)嚟(三十二) 涅訶嚟(三十三) 涅訶囉伏麼黎(三十四) 涅訶囉燒馱泥(三十五) 燒馱泥(三十六) 尸羅燒駄泥(三十七) 鉢吉低(二合)靺泥(三十八) 鉢吉低(二合)泥跛泥(三十九) 婆(去)啝伏婆(去)啝泥(四十) 阿僧倪(四十一) 娜咩(四十二) 縒咩(四十三) 微晡羅鉢鞞(四十四) 桑葛屣拏(四十五) 姪𠼝(四十六) 姪姪嚟(四十七) 摩訶姪姪嚟(四十八) 泥那泥(四十九) 婆(去)啝伏婆(去)𠼝泥(五十) 婆啝泥(五十一) 摩訶婆啝泥(五十二) 訖吒泥(五十三) 摩訶訖吒泥(五十四) 耶賒啝低(五十五) 者黎(五十六) 阿者黎(五十七) 摩者黎(五十八) 娑摩者黎(五十九) 姪荼散泥(六十) 速思體(二合)低(六十一) 阿僧伽鞞訶嚟(六十二) 阿僧伽泥訶嚟(六十三) 娑蔓多目谿(六十四) 涅訶嚟(六十五) 涅訶囉欲訖低(六十六) 泥訶囉伏麼嚟(六十七) 泥訶囉燒馱泥(六十八) 姪荼散泥(六十九) 速思體(二合)低(七十) 掃咩宋摩啝低(七十一) 思蕩(二合)咩(七十二) 思湯(二合)摩啝低(七十三) 思貪(二合)婆啝低(七十四) 姪荼思儻(二合)咩(七十五) 思湯(二合)摩鉢(去)卑低(二合)(七十六) 摩訶鉢鞞(七十七) 娑蔓多鉢鞞(七十八) 鞞摩羅鉢鞞(七十九) 鞞摩羅濕咩(二合)(八十) 娑蔓多目谿(八十一) 薩婆怛邏(二合)女褐低(八十二) 閜(烏可)那(去)撦陀(提耶反)鉢囉(二合)低婆(去)泥(八十三) 馱囉尼泥馱泥(八十四) 馱囉尼目抗奴散泥(八十五) 薩婆勃陀婆(去)瑟低(八十六) 薩婆勃馱姪瑟恥(二合)低(八十七) 泥馱那遨低黎(二合)(八十八) 莎訶(八十九)」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修此陀羅尼者,不應分別有為、無為,亦不取、不著,不增、不減,不成、不壞,不合、不散,不生、不滅,亦不念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亦不積集攝取諸法,但當思惟諸佛非色、非無色,非相、非無相。
「菩薩不應同於二乘取佛色身。何以故?聲聞、緣覺取佛色身莊嚴之相光明照曜,父母、生育、飲食長養,血、肉、筋、骨,四大合成,無常變壞,苦惱不淨,為佛色身。菩薩不爾,何以故?如來之身無生相故,普為眾生於一切法以非明照集智資糧,顯現法身虛空相、無生相。如來法身以無生相而為色蘊,復以無生相甚深之義是一切法體故。然諸菩薩不應非色取如來相。若以非色取如來相便同聲聞——謂佛入於寂滅涅槃,色身斷滅,無復更生。菩薩不爾,何以故?如來之身無盡相故,普為眾生於一切法以非明照顯現色身,以法作相集福資糧。以如來色身無盡相故,是為無盡色蘊是故,諸法亦無盡相。若眾生界度脫未盡,如來常現無盡色身。
「舍利弗!於此經中陀羅尼故,出生無量面門。修行菩薩若聞是經,於無上菩提皆不退轉。何以故?是中顯示如來一切聖德神通。復因此經增益眾生戒行,分段守護無所得法。」
爾時,世尊而說頌言:
「汝等勿樂著,一切諸法空,
於諸佛菩提,亦莫起分別;
於菩提涅槃,亦不生疑惑,
若能修此行,速得陀羅尼。
聽此修多羅,習智空、無相,
無生亦無滅,當速證菩提。
菩薩持是經,深解無量法,
得生諸佛剎,親近最勝尊。
若得陀羅尼,決定深義趣,
不生退懼心,受持無盡法。
十方一切佛,說法皆盡聞,
聞已悉受持,頂戴而奉行。
若受持此經,於文字名句,
及所說妙義,終無有疑忘。
如日月光明,所照無不遍,
了知此法門,通達無量義。
誦持此經故,即自能開解,
一切最勝法,陀羅尼妙門。
假使一劫中,一切諸眾生,
所有深疑惑,皆問持經者。
時持經菩薩,咸皆為開演,
疑網悉已除,菩薩智無盡。
愛樂此經故,能速近菩提,
如是真佛子,護持祕密藏。
持此陀羅尼,眾生咸敬念,
諸佛共稱揚,名聞十方界。
由持此經故,臨欲命終時,
見八十億佛,伸手俱携接,
咸作如是言:『汝當往我剎。』
由誦持此經,現受如斯福。
若百千億劫,造罪當應受,
誦此陀羅尼,一月皆清淨。
菩薩億劫中,勤習諸功德,
一月誦此經,其福超於彼。
善念慧精進,三昧陀羅尼,
經故常現前,乃至如來地。
三界諸眾生,一時盡為魔,
誦持此經故,悉無能障礙。
此經中解釋,一切諸法門,
而說一切智,因是成正覺。
我因聞是經,然燈授我記,
記言:『汝成佛,解脫諸眾生。』
彼時見諸佛,其數如恒沙,
聞諸佛說法,皆悉能解了。
若欲得受持,諸佛所說法,
勤修學此經,速成如是力。
殊勝莊嚴剎,大會諸聖眾,
光相及妙族,皆從此經得。
若人經七日,諦思惟是經,
八十億諸佛,為說如斯法。
邪思慎莫思、不應思勿思,
以智當正思,速得此經典。
勤修此法門,勿懼菩提遠,
如人至寶洲,隨意採眾寶。
若持陀羅尼,莫言無善報,
具足人天樂,近佛道非難。
若願速成佛,應持是經典,
畢竟定當得,無上大菩提。」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必定當得此陀羅尼。何等為四?一者、不樂愛欲;二者、不生嫉姤;三者、於諸眾生能捨一切無有恚惱;四者、晝夜歡悅深樂求法。舍利弗!菩薩成就如是四法得此陀羅尼。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此陀羅尼。何等為四?一者、住寂阿蘭若行;二者、悟入甚深法忍;三者、不樂名聞利養;四者、能捨所愛之物乃至身命。菩薩成就如是四法得此陀羅尼。
「復次,舍利弗!若菩薩成就四法得此陀羅尼。何等為四?所謂入於八字之義。云何八字?
「一者、跛字,是第一義,一切諸法無我入義。
「二者、攞字,入於如來無生法身,以非明照集智資糧,無所入相,以無生相而為色身,以無盡相而為色蘊入義。
「三者、麼字,智慧、愚癡,法作同類入義。
「四者、舸字,分別業報,亦無業報入義。
「五者、闍字,悟生、老、病、死不生、不滅入義。
「六者、馱字,悟陀羅尼法體空、無相、無願,寂如涅槃,開解入義。
「七者、賒(賒可反)字,奢摩他住寂定相、鞞鉢舍那正見諸法相。如何而得住於寂定?宜當精勤,晝夜無間觀佛禪像,不應取相,當念鞞鉢舍那,以慧正見。若行者見佛而現,將為真佛,應作是念:『此所見佛從何方來?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方所來耶?』若將此佛是人所造,應作是念:『此佛為是泥木作耶?為復金、銀、銅、鐵所作?』如是觀已,知所見佛但由我於精舍之中觀佛形像,晝夜憶念,是故佛形常現目前。由是當知:我常見聞一切諸法,將為實者皆從自心憶念而起,即是修行菩薩第一溫習不住定乃至歡喜地位。
「云何觀佛形像亦住勝義諦門?當作是念:『我今所見佛之形像,非佛所有種類之相,此但是我現在觀察像因緣故見佛形像。』得入定中,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以是義故,見佛形像不應總無。當知賒字與一切法無有差別,皆同法門入義。
「八者、叉字,諸法皆空,不生、不滅。何以故?悟解諸法本來空寂,自性涅槃入義。
「是八字義如是受持,隨何方所有是經卷者,應當尊重、恭敬、供養;半月半月讀誦、演說,若見誦習此經典者,稱揚勸進。舍利弗!若有修行菩薩修此四法,得是陀羅尼。」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