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一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二十三函 總第部1443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三攝頌曰:
不看捨不捨、乞金銀染直、
得利有五殊、買藥衣二價。
不看五衣學處第二十一
緣在室羅伐城。女人性少憶念,諸尼不知何者是僧伽胝?何者嗢怛羅僧伽?何者安怛婆娑?何者是厥蘇洛迦?何者是僧脚崎?時大世主喬答彌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事白佛,佛言:「由此事故,諸尼半月內應看守持五衣。」佛既令持,時吐羅尼半月半月不看守持。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為諸苾芻尼,於毘奈耶中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於半月內不看五衣守持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其衣應捨,罪須說悔。
此中犯相,於半月半月內,尼若不看五衣者,皆得捨墮。
非時捨衣學處第二十二
緣處同前,佛令諸尼應捨羯恥那衣。時吐羅尼非時欲捨,告諸尼曰:「何用藏置此衣?宜共捨却,更待何時?」即便勸捨。諸苾芻尼各持五衣遊行人間,餘尼問曰:「聖者!豈不張羯恥那衣?」答曰:「已張。」「若張,何故持五衣行?」即以此事具向論說。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佛問吐羅難陀:「汝實如是非時令捨羯恥那衣不?」答言:「實爾。」世尊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非時捨羯恥那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苾芻尼者,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云何羯恥那衣時?謂從八月十六日終至正月半,除此皆是非時。
捨者,謂作白二羯磨捨。皆得捨墮,衣須捨、罪應悔。
此中犯相:若有非時作者,皆是墮罪。無犯者,被賊奪將。
依時不捨羯恥那衣學處第二十三
緣處同前。如世尊教令,諸苾芻尼依時應捨羯恥那衣,吐羅難陀獨不肯捨,同前有過。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吐羅難陀:「汝實時至不欲捨羯恥那衣?」白言:「實爾。」世尊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尼,依時不捨羯恥那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時、非時等,義如上說。
乞金學處第二十四
緣處同前。時有金師娶妻未久,後於異時金師念曰:「我妻頗能撿校家事令增益不?今可試看。」念已即取金環置於婦前,從舍而出。時吐羅難陀著衣持鉢,因乞食入其舍,告金師妻曰:「賢首!可施我食。」婦即入房出麨將施,尼見金環,告言:「汝先與麨是不吉祥,可施我金。」彼聞默爾。尼謂與金,即取金環從舍而出。金師後至問其妻曰:「金環何在?」婦言:「出家者來,持金環去。」金師隨逐,告言:「聖者!何故盜我金去?」尼曰:「賢首!若無人授,我何敢取?」金師報曰:「可還我金。」尼以金環置於口內,金師苦打擘口奪金,種種譏嫌。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吐羅難陀:「汝實作此不端嚴事、非沙門女法?」白言:「實爾。」世尊訶責,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乞求金銀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乞者,謂巡家從他求索,餘義如上。
以衣染直充食學處第二十五
緣處同前。時吐羅難陀尼五衣破壞,食時著衣持鉢詣勝鬘夫人處,至彼敷座令坐,為說法已默然而住。夫人白言:「何為衣服故破?」吐羅難陀尼告言:「我今豈可有夫及子與我衣耶?」夫人白言:「聖者!我與五衣。」答曰:「願爾無病,今正是時。」夫人即出衣箱,白言:「聖者!隨意當取。」尼曰:「雖有施福,無受用福,應須縫價染價。」夫人亦與。吐羅難陀得已,賣却以充食噉。同前更著故衣詣夫人所,夫人見言:「聖者!何因著此故衣?」尼曰:「但當隨喜得離八難,前所施者在於無盡藏中。」夫人白言:「聖者!得衣將作何用?」尼曰:「隨宜而過,但得覆體糞掃衣著,何用淨潔衣服?」夫人觀察,心生不敬:「云何苾芻尼,五衣之利將充食用?」諸苾芻尼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以衣染直將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得衣染直者,七種衣如上。染直謂得其價。
將充食用者,得如是等衣物,賣却作二五食噉。餘義如上。
以別衣利充食學處第二十六
緣處同前。吐羅難陀尼著故壞衣,持鉢入城,巡婆羅門居士長者家,為說法要。俗旅問言:「聖者!何故著此弊衣?」尼曰:「我豈有夫男女奴婢而與衣服,仁等資施方得充濟。」俗旅報言:「我等隨分奉施聖者。」或有施線或與衣直、或與縫衣直、或與染直,尼得皆貨以充食用,同前著故破衣,詣長者家為說法要。長者妻問:「聖者何故還著弊衣?」尼答如上,廣說乃至俗旅譏嫌。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得別衣利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得別衣利者,謂從他各得別施。
充食用者,謂賣充食噉。釋罪相等,義如上說。
以臥具利充食學處第二十七
緣處同前。吐羅難陀尼在於寺內,時有長者共婦來看,尼為說法,皆發淨信心生歡喜,白言:「聖者!所須幸見相告,我等奉施。」尼曰:「我須臥具。」既聞此語,便持臥具以施此尼。尼既得已貨充食用,復往長者婆羅門家。問言:「聖者!我等前施臥具之直,今作竟不?」尼即告曰:「此身穢污隨事受用,何須更作上妙臥具?」俗旅聞已咸皆譏嫌:「云何苾芻尼,將臥具利用充食噉?」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得臥具利將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得臥具利者,謂是財物。餘義皆同上說。
營寺安居利充食學處第二十八
緣處同前。時吐羅難陀作念:「所住居寺今皆破壞,誰當修補?」遂有婆羅門長者妻等,來禮尼足退坐一邊,尼說法要,復將諸女遍示破處。彼諸女人為欲修補,各減貲財淨心奉施。尼既得已,同前食噉。後時復來,見寺破落,問言:「聖者!何故猶不修理?」尼即報曰:「小房庵室足得安居,何用嚴飾?」聞已譏嫌:「云何苾芻尼得僧祇利物,迴入自己而為食用?」諸尼聞已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得營寺利充食用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等如上。營寺利者,謂施主本心與如來聲聞眾利,具如前說,餘義亦同。
得多人利迴入己學處第二十九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應作五年六年大會。」時有眾多苾芻尼來,由此因緣,吐羅難陀入室羅伐城,從長者婆羅門妻乞求,得多利養便迴入己。諸尼聞已白諸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尼,得多人利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釋相同前。
得僧祇利物迴入己學處第三十
緣處同前。諸苾芻尼三月安居,吐羅難陀從諸俗旅乞隨意時,供養眾利得皆入己。俗旅聞已咸皆譏嫌:「云何苾芻尼,為眾乞求物將獨入己?」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得僧祇利物迴入己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得僧祇利者,謂尼眾故得二種利:或衣、或食。
迴入己者,自將受用。釋罪相同前。
買藥解繫學處第三十一
緣處同前。時珠髻難陀苾芻尼,於一賣香男子處有愛染心,詣彼鋪所買諸藥物,繫竟復解、解而復繫,談話受樂。諸尼見諫:「聖者勿作如此事。」彼不納受。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尼,買諸藥物,繫竟復解、解而復繫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珠髻難陀,或復餘尼。
買諸藥物乃至復解者,謂從他貨取有染愛心,解繫受樂。
泥薩祇波逸底迦者,其物應捨墮罪說悔。
此中犯相,凡有解繫,咸得墮罪。
持貴價重衣學處第三十二
緣處同前。時憍薩羅勝光大王將貴價重衣賜與軍將,彼便以衣施法與尼,尼得衣已安於架上。時珠髻難陀尼入法與房禮拜,見此貴衣,問言:「聖者!於何處得?」報曰:「執戟軍將持來施我。」珠髻尼曰:「聖者福深,人天供養。」法與尼曰:「意有所愛?」珠髻尼言:「聖者!神廟殘花萎即須棄。」聞語知意,法與便持與珠髻尼。彼既得已,即便披著入城乞食,俗旅見已咸皆譏誚:「今觀此尼耽著欲樂,云何著此王上服衣,隨處遊履?」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知實已訶責:「汝是難養難滿多欲無厭。」世尊讚歎易養易滿、少欲知足、杜多功德是妙莊嚴,告諸苾芻尼曰:「我今制其學處,應如是說:若復苾芻尼,持貴價重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珠髻難陀,或復餘尼。
持貴價重衣者,謂衣重百兩,直二十迦利沙波拏,或過此衣,謂細迦尸衣,或上絹衣。持謂自受。
泥薩祇波逸底迦者,義如上說。釋罪相等,亦同上說。
持貴價輕衣學處第三十三
緣處同前。時勝光大王將貴價輕衣與勝鬘夫人,夫人將衣施大世主,得安架上。珠髻難陀來見,問答同前,乃至得衣而行乞食,俗旅譏嫌。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實訶責,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持貴價輕衣者,泥薩祇波逸底迦。」
尼謂珠髻難陀,或復餘尼。
持貴價輕衣者,貴直二十迦利沙波拏、或過此,輕有五兩,餘義同上。
「諸大德!我已說三十三泥薩祇波逸底迦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如是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諸大德!此一百八十波逸底迦法,半月半月戒經中說。」
初攝頌曰:
妄毀及離間、發舉說同聲、
說罪得上人、隨親輒輕毀。
故妄語學處第一
爾時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竹林園中。時具壽羅怙羅,於此城側溫泉林住。時有眾多敬信婆羅門居士等來詣其所,問言:「大德!世尊今者住在何處?」若佛世尊在竹林中,時羅怙羅恐惱大師,即便報云:「在鷲峯山。」若在畢鉢羅窟,報云:「西尼迦窟。」若在西尼迦窟,報云:「在畢鉢羅窟。」時彼諸人欲求禮佛不能得見,身體疲倦極生勞苦,詣羅怙羅處。時羅怙羅問諸人曰:「仁等得見世尊不?」答言:「不見。」諸人報云:「聖者!何因故惱我等?」答言:「實爾,我故相惱。」時彼諸人各生嫌賤。時諸苾芻以緣白佛。爾時世尊聞是語已,於日初分執持衣鉢入王舍城,次第乞食還至本處。飯食訖,於食後時即便往詣溫泉林所羅怙羅住處。時羅怙羅遙見佛來,為佛敷座,即安置瓶水并洗足器,淨洗手已往迎世尊,收取上衣白言:「善來世尊!願於此座。」佛便就座已,即取瓶水自洗雙足,於洗足器傾去多水、餘留少許,告羅怙羅曰:「汝見器中留少水不?」白言:「我見。」「羅怙羅!若苾芻故以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觀如是愚癡之人,說為乏少沙門之法。」世尊復以器中少水總瀉于地,告羅怙羅曰:「汝見少水盡棄地不?」白言:「已見。」佛言:「羅怙羅!若故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觀如是愚癡之人,說為棄盡沙門之法。」世尊復以其器傾側至地,告羅怙羅曰:「汝見此器傾側不?」白言:「已見。」「若苾芻故心妄語,廣說乃至,說為傾側沙門之法。」世尊復以其器覆之于地,同前告問羅怙羅,乃至說為傾側沙門之法。「復次羅怙羅!如醉象王有大力勢牙如車軸,肥壯勇猛善能鬪戰。往戰場中共他戰時,四足兩牙尾及脊脇悉皆作用,唯有其鼻卷而不出。羅怙羅!此象為護命故,不用其鼻以摧彼軍。象師即念:『此之象王護惜身命。』羅怙羅!若彼象王共鬪之時出鼻戰者,是時象師即知此象不悋軀命,自軍他軍遇便殘害,無惡不作。如是羅怙羅!若復苾芻故心妄語,無有慚恥亦無追悔。我說是人無惡不造。」爾時世尊說伽他曰:
「若人違實法,故作虛誑語;
乃至命終來,無過而不造。
寧吞熱鐵丸,猶如猛火焰;
不以破戒口,噉他信心食。」
此是緣起,世尊尚未制戒。
緣在室羅伐城。時吐羅難陀苾芻尼故心妄語。即以此緣,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以此緣同前集尼,問吐羅難陀:「汝實如是故心妄語?」答言:「實爾。」種種訶責,乃至「我今為二部弟子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故妄語者,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或復餘尼。
故者,謂是故心知其不實。
妄語者,有九種妄語、八、七、六、五、四、三、二種,差別不同。云何九種妄語?謂以無根他勝、僧伽伐尸沙、波逸底迦、提舍尼、突色訖里多,以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而作妄語。云何八種妄語?謂以無根他勝、僧伽伐尸沙、波逸底迦、提舍尼、突色訖里多,以無根見、聞、疑。云何七種妄語?謂以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及無根見、聞、疑。云何六種妄語?若苾芻尼欲作妄語,生如是念:「我當妄語。」正妄語時作如是念:「我正妄語。」妄語已作如是念:「我已妄語,以無根見聞疑。」云何五種妄語?謂以無根五部罪而作妄語。云何四種妄語?謂以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云何三種妄語?謂以無根見、聞、疑。又有三種妄語,作如是念:「我當妄語、我正妄語、我已妄語。」云何二種妄語?謂我正妄語、我已妄語。無有一種成妄語者。
復有五種妄語。何者是耶?自有妄語得波羅市迦、有得僧伽伐尸沙、有得窣吐羅底也、有得波逸底迦、有得突色訖里多。云何妄語得波羅市迦?若苾芻尼,實不得上人法,自稱言得,此妄語得波羅市迦。云何妄語得僧伽伐尸沙?若苾芻尼,知苾芻尼清淨無犯,以無根他勝法謗,此妄語得僧伽伐尸沙。云何妄語得窣吐羅底也?若苾芻尼在尼眾中故心妄語,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律說律、律說非律,此妄語得窣吐羅底也。云何妄語得突色訖里多?若苾芻尼,半月半月作褒灑陀、誦戒經時,彼問清淨,實不清淨自知有犯,作覆藏心默然而住,此妄語得突色訖里多。除向所說四種妄語,諸餘妄語悉皆得波逸底迦罪,此是燒煮墮落義,謂犯罪者,墮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煮苦。又此罪若不慇懃說除,便能障礙所有善法。此有諸義故名波逸底迦。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芻尼,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作如是想、如是忍可,便云:「我見、我聞、我覺、我知。」如是說時,語語皆得波逸底迦罪。
若苾芻尼,曾見聞覺知而忘其事,作如是想、如是忍可,而云:「不妄。」語語皆得波逸底迦。若實見聞覺知後遂生疑,彼作此想如是忍可,言:「於見等無有疑心。」語語說時皆得墮罪。若不見聞覺知、有見等想,彼作此解,言:「有見。」等,語語說時皆得本罪。若實不見,有聞覺知,彼作此想、如是忍可,後言:「我見無有聞等。」語語說時皆得本罪。若實不聞,有見覺知,彼作此想、如是忍可,後言:「我聞無見覺知。」語語說時皆得本罪。若實不覺,而有見聞知,彼作此想、如是忍可,後言:「我覺無見聞知。」語語說時皆得本罪。若實不知,而有見聞覺,作如是想、如是忍可,後言:「我知無見聞覺。」語語說時皆得本罪。
若實見而忘,聞覺知不忘,彼作此想,後言:「我見不忘,聞覺知亦不忘。」語語說時皆得本罪。若實聞而忘,見覺知不忘,彼作此想,後言:「我聞不忘,見覺知亦不忘。」語語說時皆得本罪。
若實覺而忘,見聞知不忘,彼作此想,後言:「我覺不忘,見聞知亦不忘。」語語說時皆得本罪。
若實知而忘,見聞覺不忘,彼作此想,後言:「我知不忘,見聞覺亦不忘。」語語說時皆得本罪。
若實見而疑,聞覺知不疑,彼作此想,後言:「我見不疑,聞覺知疑。」語語說時皆得本罪。若實聞而疑,見覺知不疑,彼作此想,後言:「我聞不疑,見覺知疑。」說時本罪。若實覺而疑,見聞知不疑,彼作此想,後言:「我覺不疑,見聞知疑。」說時本罪。若實知而疑,見聞覺不疑,說亦如上。若實不見而作不見想,有聞覺知作聞覺知想,後言:「我見,不聞覺知。」說時本罪。若實不聞作不聞想,有見覺知作見覺知想,後言:「我聞,不見覺知。」說時本罪。若實不覺作不覺想,有見聞知作見聞知想,後言:「我覺,不見聞知。」說時本罪。若實不知作不知想,有見聞覺作見聞覺想,後言:「我知,不見聞覺。」說時本罪。若實見聞覺知,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見聞覺知。」說時本罪。
若實見聞覺知而不忘其事,彼作此想,後言:「我見聞覺知而忘其事。」說時本罪。若實見聞覺知而無疑心,彼作此想,後言:「我見聞覺知而有疑心。」說時本罪。若實見,不聞覺知,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見,然有聞覺知。」說時本罪。若實聞,不見覺知,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聞,然見覺知。」說時本罪。若實覺,不見聞知,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覺,然見聞知。」說時本罪。若實知,不見聞覺,彼作此想,後言:「我不知,然見聞覺。」說時本罪。
若實見不忘,聞覺知忘,彼作此想,後言:「我見而忘,聞覺知不忘。」說時本罪。若實聞不忘,見覺知忘,彼作此想,後言:「我聞而忘,見覺知不忘。」說時本罪。若實覺不忘,見聞知忘,彼作此想,後言:「我覺而忘,見聞知不忘。」說時本罪。若實知不忘,見聞覺忘,彼作此想,後言:「我知而忘,見聞覺不忘。」說時本罪。若實見不疑,聞覺知有疑,彼作此想,後言:「我見有疑,聞覺知不疑。」說時本罪。若實聞不疑,見覺知有疑,彼作此想,後言:「我聞有疑,見覺知不疑。」說時本罪。若實覺不疑,見聞知有疑,彼作此想,後言:「我覺有疑,見聞知不疑。」說時本罪。若實知不疑,見聞覺有疑,彼作此想,後言:「我知有疑,見聞覺不疑。」說時本罪。
若實見作見想,不聞不覺不知作不聞不覺不知想,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見,然有聞覺知。」說時本罪。若實聞作聞想,不見覺知作不見覺知想,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聞,然有見覺知。」說時本罪。若實覺作覺想,不見聞知作不見聞知想,彼作此想,後言:「我不覺,然有見聞知。」說時本罪。若實知作知想,不見聞覺作不見聞覺想,彼作此想,後言:「我不知,然有見聞覺。」說時得本罪。若苾芻尼,凡所有語違心而說,皆得本罪。若不違心而說者,並皆無犯。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