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一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二十六函 總第部1544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世第一法七頂二身見
十一見攝斷此章願具說
云何世第一法?
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於此義中: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
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
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
答:應言色界繫。
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繫耶?
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
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繫。
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繫。
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繫耶?
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
若入正性離生——先現觀無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欲、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無色界事,後合辯欲、色界事。如是世第一法,應言無色界繫。
然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無色界繫。
復次!入無色定除去色想,非除色想能知欲界。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答: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
云何有尋有伺?
答:若依有尋有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無尋唯伺?
答:若依無尋唯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無尋無伺?
答:若依無尋無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
答:應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
云何樂根相應?
答: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喜根相應?
答:若依初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捨根相應?
答: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
答:應言一心。
何故此法非多心耶?
答:從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餘世間心,唯起出世心。
若當起餘世間心者,為劣、為等、為勝。
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
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
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
答:應言不退。
何故此法定不退耶?
答:世第一法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譬如:壯士度河、度谷、度山、度崖,中間無能迴轉。彼身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先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
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如: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閻母那。三名薩洛踰。四名阿氏羅筏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海、臨入大海,中間無能迴轉,彼流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
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可於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
云何頂?
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
如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名已得頂法』
云何頂墮?
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
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人於如是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應知名頂墮』
云何煖?
答: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受。
如世尊為馬師、井宿二苾芻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
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
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若非常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
若常非常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邪見攝。見滅所斷。
若苦樂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
若樂苦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邪見攝。見滅所斷。
若不淨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取劣法為勝,見取攝。見苦所斷。
若淨不淨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邪見攝。此有二種:
若謂:滅為不淨——見滅所斷。
若謂:道為不淨——見道所斷。
若非我我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有身見攝。見苦所斷。
若非因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非因謂因,戒禁取攝。見苦所斷。
若因非因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邪見攝。見集所斷。
若有無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邪見攝。此有四種:
若謂:無苦——見苦所斷。
若謂:無集——見集所斷。
若謂:無滅——見滅所斷。
若謂:無道——見道所斷。
若無有見;於五見——何見攝?何見所斷?
答:此非見,是邪智。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
一智識因緣二心念祭祀
三根用過去疑名句文身
佛訶責六因隨眠心及斷
因境斷識義此章願具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無。
若此智生「一切法非我」,此智何所不知?
答:不知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
頗有一識了一切法耶?
答:無。
若此識生「一切法非我」,此識何所不了?
答:不了自性,及此相應俱有諸法。
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
答:無。所以者何?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
又!非後心為前心因。
頗有二心展轉相緣耶?
答:有。
如:有心起「無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
如:有心起「有未來」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
如:有心起「無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
如:有心起「有未來道」心,即思惟此,起第二心。
如:有二知他心者,彼二心展轉相緣。
何故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
答:無第二等無間緣故,有情一一心相續轉故。
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答: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
問:汝云何造此字,亦不相?
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
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心,雖彼二人不往相。
問:汝云何知我心,亦不相?
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
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緣定,安住所緣。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
何緣有情忘而復憶?
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
何緣有情憶而復忘?
答:有情異分相續轉時,於法不起相屬智見。又以受意為因力,劣念便忘失。
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
答: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虛空,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飛翔虛空。
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
又!如一類那洛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生、一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烟焰,興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作是事。
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
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如是愛樂:「我當娶婦,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令生子孫,紹繼不絕。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
答:應言「二眼見色」。所以者何?若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起淨識故。
設合一眼起如是識,開二眼時亦起此識,則不應言「二眼見色」。
然合一眼起不淨識,開二眼時便起淨識,是故應言「二眼見色」。
如合;覆、損、破、壞,亦爾!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亦爾!
諸過去,彼一切不現耶?
答:應作四句:
有過去,非不現。謂:如具壽鄔陀夷言:
『一切結過去從林離林來
樂出離諸欲如金出山頂』
有不現,非過去。謂:如有一或以神通,或以呪術,或以藥物,或以如是生處得智,有所隱沒,令不顯現。
有過去,亦不現。謂:所有行——已起、等起,已生、等生,已轉、現轉,已集、已現,已過去,已盡滅,已離變;是——過去、過去分、過去世攝。
有非過去,亦非不現。謂:除前相。
諸過去,彼一切盡耶?
答:應作四句:
有過去,非盡。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
有盡,非過去。謂: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地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所有嶮惡趣坑。』
有過去,亦盡。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
有非過去,亦非盡。謂:除前相。
復次!若依結斷說者:
有結過去,非盡。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
有結盡,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
有結過去,亦盡。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
有結非過去,亦非盡。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
諸過去,彼一切滅耶?
答:應作四句。
有過去,非滅。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
有滅,非過去。謂:依世俗,小街、小舍、小器、小眼,言是「滅街」乃至「滅眼」。
有過去,亦滅。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
有非過去,亦非滅。謂:除前相。
復次!若依結斷說者:
有結過去,非滅。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
有結滅,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
有結過去,亦滅。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
有結非過去,亦非滅。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
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當言一心?多心耶?
答:應言:多心。謂:「此是苦耶?」是一心;「此非苦耶?」是第二心。
於集、滅、道生疑,亦爾!
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
答:無。所以者何?謂:於苦諦——
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此心無疑。
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非苦」,此心無疑。
於集、滅、道,應知亦爾!
云何「多名身」?
答:謂「多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假施設,是謂多名身。
云何「多句身」?
答:諸句能滿——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
如世尊說: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
云何「多文身」?
答:諸字眾,是謂多文身。
如世尊說:
『欲為頌本文即是字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如佛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此有何義?
答:是訶責語。
謂:佛世尊訶責弟子,稱言癡人,如今親教及軌範師——若有近住依止弟子起諸過失,便訶責言:「汝為愚癡,不明不善。」世尊亦爾!訶諸弟子,稱言癡人。
何故世尊訶諸弟子,稱言癡人?
答:彼於世尊教誡、教授,不隨義行,不隨順,不相續。
復次!彼於聖教,作愚癡事,空無有果,無出無味,無有勝利。違越佛教,於諸學處,不能受學。故佛訶彼,稱言癡人。
有六因。謂:相應因……乃至能作因。
云何相應因?
答:受與受相應法為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為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三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為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為相應因。
是謂相應因。
云何俱有因?
答:心與心所法為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身業、語業為俱有因。心與隨心轉不相應行為俱有因,隨心轉不相應行與心為俱有因。
復次!俱生四大種展轉為俱有因。
是謂俱有因。
云何同類因?
答:前生善根與後生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
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
是謂同類因。
云何遍行因?
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
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
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
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
是謂遍行因。
云何異熟因?
答:諸心心所法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心所法與彼異熟為異熟因。
復次!諸身語業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身、語業與彼異熟為異熟因。
復次!諸心不相應行受異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此心不相應行與彼異熟為異熟因。
是謂異熟因。
云何能作因?
答:眼及色為緣生眼識。此眼識以彼眼色、彼相應法、彼俱有法,及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一切法為能作因;除其自性。
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亦爾!
是謂能作因。
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隨增耶?
答:或隨增,或不隨增。
云何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未斷,及緣此心。
云何不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已斷。
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云何由彼非餘?謂:此心未斷。
云何由彼及餘?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隨眠所緣。
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耶?
答:或當斷,或不當斷。
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
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
諸隨眠因何當斷?
答:因所緣。
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
答:如是。
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此斷、彼斷,俱不應理。
答: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
設隨眠於心當斷,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云何由彼非餘?謂:心不染污,修所斷。
云何由彼及餘?謂:心染污。
云何因境斷識?
答: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是謂因境斷識。
於此識,幾隨眠隨增?
答:十九。
一心耶?
答:不爾。謂:
未離欲染;苦法智已生,集法智未生。
若心——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欲界見集所斷,七隨眠隨增。
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
若心——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
已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
若心——無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無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
雜蘊第一中補特伽羅納息第三
緣起緣息依心依無有愛
心脫依界想此章願具說
一補特伽羅於此生十二支緣起——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耶?
答:二過去。謂:無明、行。
二未來。謂:生、老死。
八現在。謂: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
如世尊說:『無明緣行,取緣有。』
云何無明緣行?云何取緣有?
答:無明緣行者:此顯示業——先餘生中造作、增長,得今有異熟,及已受異熟。
取緣有者:——此顯示業——現在生中造作、增長,得當有異熟。
無明緣行,取緣有,何差別?
答:無明緣行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煩惱,謂無明。」
取緣有者:廣說如前。此業緣,世尊說:「一切煩惱,謂諸取。」
是謂差別。
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
答:無。
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
答:無。
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
答:有。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
答:無。所以者何?無一有情從久遠來,不於聖道謗言非道。先謗道已——
彼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地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小王業。
或於後時,造作增長感大王業。或於後時,造作增長轉輪王業。
由此因,由此緣,由彼聖道,展轉感得大地所有——城邑、聚落、人、非人、畜、穀稼、藥草、樹木、叢林,增長滋茂。
如是前心四緣,於後心但為一增上緣。
復次!若依因緣說者,頗有:行緣無明,不緣明耶?
答:有。謂:無明異熟,及染污行。
頗有:行緣明,不緣無明耶?
答:有。謂:除初明;諸餘無漏行。
頗有:行緣無明,亦緣明耶?
答:無。
頗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耶?
答:有。謂:除無明異熟;諸餘無覆無記行,及初明,善有漏行。
入息、出息,當言依身轉耶?依心轉耶?
答:應言: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如其所應。
若入出息,但依身轉,不依心轉;則在無想定、滅盡定位入出息,亦應轉。
若入出息,但依心轉,不依身轉;則無色界有情入出息,亦應轉。
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轉,不如所應。則在卵㲉及母胎中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諸根未滿、未熟,并在第四靜慮入出息,亦應轉。
以入出息——亦依身轉,亦依心轉,及如所應。是故下從無間地獄上至遍淨,其中有情,諸根滿、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轉。
如有色有情——心相續,依身轉;無色有情——心相續,依何轉耶?
答:依命根、眾同分,及餘如是類心不相應行。
無「有愛」,當言——見所斷?修所斷耶?
答:應言:修所斷。
有作是說:無——有愛——或見所斷,或修所斷。
云何見所斷?謂於見所斷法。無「有」而貪。
云何修所斷?謂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
於此義中,無「有愛」,但應言「修所斷」。
汝說:「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耶?
答:不爾。
聽我所說:
若「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
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若我死後,斷壞無有,豈不安樂?」
則不應說:「無——有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
汝等亦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善住龍王……琰魔鬼王,統攝鬼界諸有情」耶?
答:不爾。
聽我所說:
若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
若預流者,不起如是心——「我當作哀羅筏拏龍王。……乃至廣說」。
則不應說:「地獄、傍生、鬼異熟愛,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愛。」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
汝等亦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耶?
答:不爾。
聽我所說:
若「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
則應說:預流者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
若預流者,不起如是纏故,害父母命。
則不應說:「諸纏所纏故,害父母命,此纏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纏。」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
汝等亦說:「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諸預流者,為緣此起愛耶?
答:不爾。
聽我所說:
若「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
則應說:預流者緣此起愛。
若預流者不緣此起愛。
則不應說:「於修所斷法,無有而貪,此貪唯修所斷;諸預流者,未斷此貪。」
作如是說,俱不應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
無有名何法?
答:三界無常。如世尊說:「心解脫貪、瞋、癡。」
何等心得解脫?有貪、瞋、癡心耶?離貪、瞋、癡心耶?
答:離貪、瞋、癡心,得解脫。
有作是說:貪、瞋、癡相應心,得解脫。
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
世尊亦說:『苾芻當知!此日月輪,五翳所翳,不明不照,不廣不淨。
『何等為五?一雲。二烟。三塵。四霧。五曷邏呼阿素洛手。
『如日月輪非與五翳相合、相應、相雜。彼翳未離,此日月輪,不明不照,不廣不淨。彼翳若離,此日月輪,明照廣淨。』
如是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
何等心解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答:未來無學心生時。
解脫一切障,其事如何?
答:如無間道金剛喻定將滅,解脫道盡智將生。
若無間道金剛喻定正滅,解脫道盡智正生,爾時名「未來無學心生時,解脫一切障。」
未解脫心當言解脫?已解脫心當言解脫耶?
答:已解脫心當言解脫。
若已解脫不應言解脫;若解脫不應言已解脫。已解脫心,而言解脫,不應正理。
今應問彼——如世尊說:
『若斷愛無餘如蓮華處水
苾芻捨此彼如蛇脫故皮』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為已捨言捨?未捨言捨耶?
答:已捨言捨。
聽我所說:
若已捨,不應言捨;若捨,不應言已捨。已捨而言捨,不應正理。
又!世尊說:
『斷慢自善定善心一切脫
一靜居不逸越死到彼岸』
汝許此說是善說耶?
答:如是。
汝何所欲?為已到言到?未到言到耶?
答:已到言到。
聽我所說:
若已到,不應言到;若到,不應言已到。已到而言到,不應正理。彼既應理,此亦應然。故於契經,應分別義。如世尊說:
『獸歸林藪鳥歸虛空聖歸涅槃
法歸分別』
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依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
云何厭?
答:若於諸行,無學、厭惡、違逆,是謂厭。
云何依厭離染?
答:若厭相應——無貪、無等貪,無瞋、無等瞋,無癡、無等癡——善根,是謂依厭離染。
云何依離染解脫?
答:若離染相應心——已勝解、今勝解、當勝解,是謂依離染解脫。
云何依解脫涅槃?
答:若貪永斷、瞋永斷、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謂依解脫涅槃。
如世尊說:「有三界。謂:斷界、離界、滅界。」
云何斷界?
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
云何離界?
答:愛結斷,名離界。
云何滅界?
答:諸餘順結法斷,名滅界。
諸斷界是離界耶?
答:如是。
設離界;是斷界耶?
答:如是。
諸斷界是滅界耶?
答:如是。
設滅界,是斷界耶?
答:如是。
諸離界是滅界耶?
答:如是。
設滅界,是離界耶?
答:如是。
如世尊說:「有三想。謂:斷想、離想、滅想。」
云何斷想?
答:除愛結,餘結斷諸想解,名斷想。
云何離想?
答:愛結,斷諸想解,名離想。
云何滅想?
答:諸餘順結法,斷諸想解,名滅想。
說一切有部發智論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