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三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二十八函 總第部1551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使品之二(別譯)
問曰:彼何者使?何處使?
欲界一切種,一切遍使使,
緣縛於自地,上地亦如是。
欲界一切種一切遍使使緣縛於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使。欲界一切種上地亦如是者,色無色界自地亦如是。
其餘諸結使,當知於自種,
緣使於自地,一切共依品。
其餘諸結使當知於自種緣使於自地者,非一切遍使,於自種類自地法中緣使所使,此彼境界。一切共依品者,一切遍使及不遍使,於自種類自品相應法中相應使。
若無漏所行,他地緣煩惱,
彼相應所使,境界解脫故。
若無漏所行他地緣煩惱彼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他界地緣煩惱,彼相應所使非緣使。問曰:何故?答曰:境界解脫故。此使解脫境界故,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問曰:云何緣而不使?答曰:無住處故。彼對治無漏,是故不得住處。譬如炎熾琉璃蚊蚋等蟲,樂昇其上而不能住。如人履於熱地,以熱觸故不能停足。彼亦如是,上地諸法解脫下地,是故緣而不使。問曰:此使云何?為是不善、為是無記?答曰:
身見及邊見,彼俱生無明,
是欲中無記,色無色一切。
身見及邊見彼俱生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邊二見及彼相應無明是無記。何以故?與施戒等不相違故。身見常見於施戒修不相違。何以故?欲受未來可愛果故,是故作施等事。不善則與施等相違,是故無記。又諸眾生常行此見。若此煩惱是不善者,欲界應無有一眾生得受樂者。何以故?常行不善故。復次此見愚於自事,不逼迫他,是故身見非是不善。斷見隨順離欲,近於無我,能作厭離無常行,故亦非不善。欲界諸餘煩惱皆是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無色界所有諸使悉是無記,四支五支三昧所制伏故不能生報。譬如善呪,制伏毒蛇不能為害。彼亦如是。復次不能為報因者,不善能生苦受報。上無苦受,不可欲界受於彼果。問曰:云何一切煩惱決定於自境界中轉?為當不耶?答曰:不也。問曰:云何?答曰:
貪瞋慢當知,過去或緣縛,
未來說一切,餘一切三世。
貪瞋慢當知過去或緣縛者,若過去世貪瞋慢等,彼非一切於自境界中過去世縛。何以故?非不見不聞。不聞不分別事起貪瞋慢。何以故?分齊緣故。或時有人於眼生貪,非餘身分。何以故?自相使故。非貪等使共取境界,如身見等。未來說一切者,若未來世貪瞋慢等,緣縛三世諸有漏法。彼中若五識身,必定生法係縛未來、若不生法係縛三世。及意地生不生法,亦緣縛三世諸有漏法。何以故?彼緣一切有漏法故。餘一切三世者,見、疑、無明是名為餘,彼共相縛故。若過去未來緣縛三世諸有漏法。何以故?彼是共相使故。現在使不定,是故不說。若有者,彼自相使隨現在前,彼現在未來縛。未來縛者,謂意地及不生五識身等。過去世者,若於彼起已滅,不斷於彼中縛。若共相使現在前者,彼縛三世諸有漏法。已說使世差別,次第轉今當說。
煩惱次第轉,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次第應當知。
煩惱次第轉自地於自地者,謂一切使於自地使次第緣轉,一一次第生於一切。上地亦生下次第應當知者,於梵世地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彼中染污心命終,次第欲界中陰穢污心生。如是乃至有頂中生,或生如是生,如生無色界還生無色界。問曰:如世尊說貪等七使。云何差別為九十八?答曰:
欲界五種貪,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亦爾,有愛應當知。
欲界五種貪此說欲愛使者,所謂見苦集滅道、修道斷等五種欲貪,說欲愛使,此如前說。色無色亦爾有愛應當知者,色界五種,無色界中亦有五種,說有愛使。
瞋即是瞋使,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
瞋即是瞋使五種如前說者,欲界瞋有五種,見苦斷等說為瞋使。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欲界憍慢亦有五種見苦斷等。色無色界亦有五種。此十五種慢說為慢使。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當知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略說為七種。
見使三十六當知在三界者,見使三十六,當知十二係在欲界,謂見苦斷五、見集斷二、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四種係在欲界,謂見苦集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十二種說為疑使。略說為七種者,此界性種差別為九十八使,世尊經中略說為七種。問曰:使有何義?答曰:彼微細義是為使義。使微細行,麁者名纏。常隨入義名使,如胡麻摶相。著義名使,猶如小兒著於乳母。相續義名使,猶如鼠毒、如四日瘧病、如責日息、如鐵黑色不捨、如讀誦漸積。如是煩惱,世尊說為扼、流、取、漏、縛。問曰:何故?答曰:
厄取及漂流,泄漏與繫縛,
以是義故說,厄流取漏縛。
苦繫義說厄,此有四種,謂欲厄、有厄、見厄、無明厄。取生生具故說為取,此亦四種,謂欲取、見取等。漂眾生故說流,亦有四種,如厄中說。彼流出義是漏義,一切生中行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能繫縛世間義故名縛。問曰:何者為結?答曰:結有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慳結、嫉結。已說煩惱名差別,根相應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盡捨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相應至色有。
諸使在三界盡捨根相應者,三界一切煩惱盡與捨根相應。何以故?無明與捨根相應,彼隨順一切煩惱及隨順別煩惱,一切煩惱後時悉皆處中而息。隨地諸根使相應至色有者,如梵世有喜根、樂根,彼中諸使與此相應。如光曜天有喜根,彼地諸使與喜根相應。遍淨天亦有樂根,彼中諸使與樂根相應。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唯苦,謂餘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與苦根樂根相應,邪見者作惡業則喜、作善業則憂,無明者與一切根相應。瞋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使不定故。不喜故與憂根相應。瞋恚於不愛相轉故,與苦根、憂根相應。謂餘一向樂者,欲界諸餘煩惱與喜根、樂根相應,彼除邪見,謂餘見貪慢等喜轉。
謂熏二種身,見斷唯意地,
欲界諸煩惱,說諸根相應。
謂熏二種身者,修道所斷煩惱名熏。彼與身受心受相應,除慢,唯意地故。彼苦根樂根是說身受,憂根喜根是說心受。捨根二種受:一切身受修道所斷,心受二種斷。見斷唯意地者,見斷煩惱與心受諸根相應,一切見斷煩惱在意地故。欲界諸煩惱說諸根相應者,此必定欲界,煩惱法如是。上地隨地根相應亦如是。疑者色界中唯與喜根、樂根相應。彼疑善助道想與喜相應。已說煩惱,起煩惱今當說。
無慚與無愧,睡悔及慳嫉,
掉眠煩惱上,故說起煩惱。
使者亦說煩惱。彼增上者是起煩惱,此等八法彼中生故,名起煩惱,亦名為纏。彼中睡、眠、無愧三種依於癡起,掉、慳、無慚三種依於貪起,悔依疑起,嫉依瞋起。自身作惡不嫌名為無慚。不顧他不羞名為無愧。睡時令心無所堪能,以眠著故令五根不能轉意不自在。於愛不愛境界生於分別,心不寂靜是名為掉。於可作不作、作不可作想,後退變心熱,是名為悔。見他資產心中不喜,是名為嫉。於法於財福德悋惜,與施相違慳心,是名為慳。
一切煩惱伴,當知睡與掉,
無慚及無愧,必定不善俱。
一切煩惱伴當知睡與掉者,此二起煩惱與一切煩惱相應。何以故?通三界故,一切煩惱不寂靜故,當知掉。煩惱現前,於善無能故,當知睡。無慚與無愧必定不善俱者,此二起煩惱與不善使相應,欲界一向不善故。
悔在意說苦,修道之所斷,
眠唯在欲意,餘各自建立。
悔在意說苦者,悔在意地下劣處生,故與憂根相應。說苦者,當知在欲界,非上界。問曰:為誰所斷?答曰:修道之所斷。悔在善行惡行中,故修道所斷。眠唯在欲意者,眠在欲界意地,眠時一切煩惱共行,是故欲界意地一切煩惱相應。餘各自建立者,餘謂慳、嫉,彼自力轉,不與餘煩惱相應。義除無明,決定修道所斷,與不共無明使相應。問曰:此使與幾識身相應?答曰:
貪欲瞋恚癡,當知依六識,
謂欲修道斷,上地隨所得。
貪欲瞋恚癡當知依六識,謂欲修道斷者,欲界修道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若見道斷者,唯在意地。上地隨所得者,色無色界愛無明等,隨所得識身即與相應。如梵世四十四識身可得,彼中二使即與四識身相應。此上唯與意識相應,彼中餘使一向在意地故。已分別煩惱,斷分別今當說。
一切斷煩惱,方便智所說,
如此得解脫,當知非一時。
一切斷煩惱方便智所說者,此諸煩惱謂在無礙道中一時頓斷,不數數斷。彼斷有四種,謂知緣、伴斷、斷緣、自清淨。彼知緣者,謂見苦集所斷自界緣及無漏緣。伴斷者,謂他界緣。斷緣者,謂滅道所斷有漏緣。自清淨者,謂修道所斷,隨彼彼所斷,如是如是自身清淨。如此得解脫當知非一時者,此得解脫,隨彼數數得。如欲界見斷五時作證,謂自分對治時,如見苦斷苦法智。如是乃至見道斷道法智。及四沙門果此前所斷,須陀洹果攝一解脫得生,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攝亦如是,色無色界三諦亦如是。此中說自分對治。比智分見道斷者,斷作證決定凡夫聖者。色無色界見道所斷一時斷,是故此中無自分對治。有頂地中見苦集滅斷者,決定五時,如前說。賢聖次第法見道斷者,但四沙門果自分對治,即是須陀洹果決定修道斷。欲界三時謂凡夫地,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一切悉斷法,此自分對治。須陀洹果中不說色界二種,謂自分、對治。阿羅漢果自分、對治者,一切色界離欲、無色界。但阿羅漢果一切斷法。已說滅作證,斷知今當說。
欲界中解脫,佛說四斷知,
色無色解脫,當知五斷知。
因盡斷得無漏解脫,得度界建立斷知。何以故?解脫無餘隨得斷知名。彼有九種,彼中欲界見苦集斷,斷者得無餘解脫。何以故?開一切遍因故斷,故此一斷知見滅斷。第二見道斷、第三修道斷、第四此斷下分分別,色無色界亦爾。見斷三如前說。色界修道斷第四,此無餘離色欲故分別。無色界修道斷第五,此一切結盡分別。於此斷知分別有二,謂得阿那含果及阿羅漢果,以此二處度界得果故。問曰:諸使為與心相應、為不相應?毘婆闍婆提說:心不相應是故生疑。答曰:決定相應。何以故?
為心作煩惱,障礙淨法相,
諸妙善可得,故非不相應。
為心作煩惱者,若使決定心不相應者,不應為心作煩惱,應如色等境界。然為心作煩惱,如說貪欲穢心,以此言故當知相應。障礙者,若使心不相應者,善智生時不應障礙,應如虛空不作障礙。今為障礙,故知相應。淨相違者,若使與心不相應者,便應與善不相違,不相違故則應非過。然為過,故當知相違。若相違者,故知相應。諸妙善可得者,若汝使與善相違心不相應者,使恒相續於中,善應不能得起。現見善法能得起故,是故諸使非不相應,是相應也。
賢聖品第五
已說流轉次第,不流轉次第今當說。
賢聖棄如此,煩惱眾怖獷,
精進方便智,彼方便善聽。
賢聖者,於人天中應受供養,故名賢聖。棄者,捨離義也。如者,若方便、如是義。此者,次第說使辨其相貌。煩惱者,相續煩勞眾生,故名煩惱。眾怖獷者,謂是一切苦惱因義。正精進者,如法精進義也。方便智者,謂舍摩他,制發捨時智義。方便者,謂彼方便義也。善聽者,謂至心聽,聽智攝持義。方便者,據始業地人乃至無學地人。戒等所作方便行者,始業今當說。
始於身一分,行者係自心,
係縛於識足,為殺智慧怨。
始於身一分行者係自心者,問曰:何處係耶?答曰:若鼻端若眉間,不淨、阿那波那,界入三方便觀故。自身分中說係心,非外法。雖有外緣,方便不說。問曰:何故係心?答曰:係縛於識足。心性躁亂動轉不住,如驚猨猴,此是係一緣中義。問曰:何故係一緣中?答曰:為殺智慧怨。實智怨者,所謂煩惱。為斷彼義,是故一心得觀如實,非亂心也。見如實故,能斷煩惱,以是義故作如是說。
此方便於身,真實相決定,
諸受及自心,法亦隨順觀。
心係一緣故觀身實相。身實相者,謂不顛倒、相如義也。問曰:何者是身實相?答曰:自相及共相。彼自相者,謂十色入及法入中少分色也。彼共相者,所謂無常、苦、空、無我。如是等義不亂心。行者三方便中隨意現前,方便行次第,身實相得決定。此行者觀微塵色念念散壞,是時身念處觀滿。如畦水流法入受念處,無色法中受是最麁,故觀身後次觀於受。是人觀受自相共相,爾時受念處滿。彼受依心,是故受後次觀於心。此處亦自相共相決定意解心念處滿,爾時為觀其餘法故,入法念處。其餘法者,所謂二蔭及無為法。彼亦觀於自相共相,爾時法念處滿。
入法中總觀,得法真實相,
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得法真實相者,入餘法念處已,行者知分齊,緣念處修方便。於一切法餘共相壞緣念處,數數慣習修身受緣共相法念處。如是身心緣如是三二,當知如是壞緣。數數慣習修已,一切身受心法念處一來總觀。問曰:云何?答曰: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總觀一切有為諸法無常等如是義,彼念念展轉壞滅故是無常,虛無故空,不自在故無我,三苦常隨逐故非樂。彼人欲壞煩惱覓其元首,如所見法因果差別,分別於諦。彼中二種因果:有漏、無漏。彼有漏者,集因苦果。彼無漏者,道因滅果。彼人如是分別諦已,初發趣次第聞思念處自相共相,攝取分齊,緣諦中分布。彼時壞緣法,念處四諦中,思惟十六行觀。
從是名為暖,於覺法而生,
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
從是名為暖於覺法而生者,行者思惟共法念處,次後最初修事,共法念處相續建立聖者名暖善根。問曰:彼法幾行、何境界?答曰: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行者以十六行觀察四諦,彼以四行觀察苦諦:此苦本無今有、已有還離故無常,三苦隨逐故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如是亦以四行觀察集諦,此集生相似果故因,能生流轉故集,能牽一切生死故有,能和合不相似事故緣。亦以四行觀察滅諦,此滅與一切生死相違故滅,離一切煩惱火故止,於一切法中勝故妙,能捨生死故離。亦以四行觀察道諦,此道能至非品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足所履處故跡,出過生死故出。問曰:暖有何義?答曰:智於所知,如鑽燧相研,能窮盡諸有,生無漏智火。暖為相,故名暖。
是法增長已,生頂及於忍,
次世第一法,依於一剎那。
是法增長已生頂及於忍者,行者入正精進故得善助道,隨順眾具增長勝進力故,暖得增長成就已,彼人修一切苦法念處,生勝善根名頂。問曰:頂是何義?答曰:不動善根。彼住此頂時,離諸過故,能入忍中。彼若不者,還退住暖。如人登山,若不至頂則墮四邊。行者如是,正方便相續,頂增長已,次生善根名順諦忍。是修一切共法念處,勝進彼二法,以十六行觀察四諦。問曰:忍有何義?答曰:彼於四諦無常等行,樂欲增長是故名忍。是故說順諦忍能除四諦增上愚,暖、頂能除四諦下中愚,非增上。忍增長已,次世第一法依於一剎那。忍增長已,一切共法念處勝進,故生如是一切世間功德中最勝善根。彼初開聖道門,故名世第一法。有說,世間中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法一剎那起,此行者開涅槃門已,滅與苦法忍次第緣故,一念暖頂忍及彼最上功德,此一切善根皆五陰性。問曰:汝言世第一法與聖道作次第緣,云何是五陰性?答曰:心心數法與次第緣,色心不相應行隨順一果,是故非過。問曰:此世第一法何緣?答曰:苦諦,彼緣苦諦義也。問曰:幾行?答曰:四行。若苦諦境界四行,如上所說,彼行此行。問曰:幾地所攝?答曰:六地生,當知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問曰:餘達分善根幾地所攝?答曰:餘亦依六地,彼亦六地,如世第一法。問曰:何故達分善根六地所攝?答曰:從彼能生見道。彼地有見道,有見道處即有此等。何以故?見道眷屬故,是故如是。
世間第一法,次必起於忍,
忍次生於智,能覺於下苦。
世間第一法次必起於忍者,暖等次第生如上因分,乃至能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欲界見苦斷十使對治名苦法忍。昔所未見法欲知樂名忍,此最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脫道自性。問曰:此忍智何緣?答曰:能覺於下苦。下苦謂欲界苦。此二種緣,如是義。
謂色無色苦,集滅道亦然,
此法無間等,從於十六心。
謂色無色苦者,色無色界苦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聖者亦說苦比忍、苦比智。集滅道亦然者,集滅道亦如是生。四種異義:二忍為無礙道,二智為解脫道。此法無間等說於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頃成就無間等。無間等,是見義。此十五心頃是見道,最後一心是修道攝。從此名修地,乃至金剛喻定。此後名所作已辦地。略說三地,謂見地、修地、無學地。隨此地建立人今當說。
隨法行利見,此在於十五,
隨信行非利,當知亦在中。
隨法行利見此在於十五者,見道所攝十五心人,若利根者說隨法行。智慧隨法行,故名隨法行,此障不信於他義也。隨信行非利當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軟慧者說隨信行,是信他法得行義也。彼人信現在前慧隨順,與彼相違說法行。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初果,
第二捨於六,第三九無垢。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初果者,此隨信行、隨法行人,先未離欲,具一切縛至決定分,名向須陀洹果。第二捨於六者,欲界修道所斷煩惱分別九種,所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彼信行、法行人在凡夫地,已剗六種煩惱後入決定,是時說向斯陀含果。第三九無垢者,若剗九種煩惱後入決定,是時說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是說住於果,
軟見信解脫,淨見說見到。
若至十六心是說住於果者,在十六心,道比智相應彼起,若利根若軟根俱說住果。先未離欲,須陀洹果;離六種欲,斯陀含果;離九種欲,阿那含果。軟見信解脫者,若軟根者向地中名信行,彼住三果名信解脫。淨見說見到者,彼利根者住果名見到。
未盡修道斷,當知七往來,
家家有三盡,彼住須陀洹。
未盡修道斷當知七往來者,此人住果未斷修道斷故,當知七生死。彼人中受七生、欲界天中受七生,及中陰二十八生俱受七生,故名七生。如七葉樹、如七處善。家家有三盡者,若住果若凡夫人,欲界修道斷中三種盡,上上、上中、上下,彼說家家。家家者,從家至家往來而入涅槃,故名家家。人中二三家、天中二三家往來,此有二種,謂人家家及天家家。以業根斷煩惱差別,故名家家。業者於凡夫分作,受二三有集業。根者得無漏根。斷煩惱者斷三四種煩惱。彼住須陀洹者,彼七往來及家家,說住須陀洹果。問曰:何故名須陀洹?答曰:須陀名聖道流,洹名為入,若人相續初見修道入彼流中,又是人得須陀洹果,故名須陀洹。如裹孕女兒,以法名人。
六盡斯陀含,離八一種子,
九品盡不還,已出欲泥故。
六盡斯陀含者,若人斷六種盡,謂上品三種、中品三種,是斯陀含。從此命終生於天上,復生人中而般涅槃,名斯陀含。離八一種子者,一生種子義。彼人餘唯一生,若人若天。有一種一種子,謂人一種子、天一種子。或煩惱差別名一種子,彼餘唯一有未盡,故名一種子。是人為阿那含果向,當知斯陀含果中勝道攝。九品盡不還者,若人欲界一切九種煩惱斷,名阿那含。不還來欲界生故,名阿那含。問曰:何故不還來?答曰:已出欲泥故。出愛欲泥,是故不復還來欲界。
如是九煩惱,在於上八地,
彼雙道所斷,世尊之所說。
如是九煩惱在於上八地者,如是欲界修道斷煩惱如前說,九種煩惱下下乃至上上。當知八地亦如是,謂四禪、四無色定,彼雙道所斷。世尊之所說者,彼三界煩惱,當知無礙解脫道斷,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證,解脫下下道斷上上種,乃至上上道斷下下種。此略說一百七十八道及見道。問曰:云何決定出世間道斷煩惱?為當不耶?答曰:不也。問曰:云何?答曰:
有垢無垢道,俱能勝八地,
住彼說身證,謂得滅正受。
有垢無垢道俱能勝八地者,有垢者世間道,無垢者無漏道。彼八地:欲界、四禪、三無色定,世間出世間道能過彼有頂中,必出世間道能過彼世俗道,亦無礙道解脫道。彼無礙道三種轉,謂苦、麁、障。解脫道亦三種,謂上、妙、出。世間道如前所說無常行等。住彼說身證謂得滅正受者,彼八地離欲中住學人,若得滅盡定者,彼名身證。身證涅槃相似法故,是名身證。
金剛喻三昧,次必生盡智,
生意我生盡,羅漢離諸漏。
金剛喻三昧次必生盡智者,生有頂離欲第九無礙道,最後學心名金剛喻三昧,猶如金剛無不能壞,次後必生盡智。此初無學心彼二智異,或苦比智或集比智。如彼人從盡智起,作如是緣盡隨順生慧。生意我生盡者,非想非非想處四陰,當知此中生。何以故?最後斷故。羅漢離諸漏者,彼盡智起時,一切漏盡,名阿羅漢。於天人中應受供養,故名阿羅漢。問曰:阿羅漢有幾種?答曰:
阿羅漢六種,五從於信生,
彼得於二智,當知時離垢。
阿羅漢六種者,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必昇進法、不動法。彼中若人軟智軟方便,最初與退具相應必定退,故名退法。若人軟智軟方便,常厭惡身,念欲壞滅彼死,成就思法。若軟智增上精進,以精進力自護,是名護法。若中智等精進,彼住此道不進不退,故名住法。少利智極精,進必能進至不動,名必昇進法。若利智廣精進,初得不動,是名不動法。五從於信生彼得於二智者,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本是信行,彼有二智:盡智、無學正見。彼或時退,是故不生無生智。彼盡智或一剎那,若次第無學正見現在前,或增長。若彼現在前,當知時無垢者,彼時解脫。觀察若國土、若時、若伴、若說法、若衣食等,進修善根。此善根分,不一切時隨所欲進修,故名時解脫。
不動法利根,是非時解脫,
彼得於三智,自解脫成就。
不動法利根是非時解脫者,若人一向利根是不動法,當知非時解脫。彼人善分於一切時隨所欲進,不觀於時,故名非時解脫。彼得於三智者,彼生三智,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彼是不退法,是故生無生智。是人盡智一剎那,無生智或一剎那,若次第無學正見現在前或時得勝進,便彼現在前。自解脫成就者,彼人成就自相似名解脫。當知時解脫者,彼決定時得解脫。成就不動者,非非彼煩惱之所能動,猶如王印,故名不動。
當知慧解脫,不得滅盡定,
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
當知慧解脫不得滅盡定者,是六種阿羅漢中,若不得滅盡定者,當知是慧解脫。慧解脫者,彼唯慧力得解脫,故名慧解脫。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者,彼六種阿羅漢中,若得滅盡定者,當知是俱解脫。以慧力故,於煩惱障而得解脫;以定力故,於解脫障而得解脫。以是義故,名俱解脫。如上所說賢聖士夫,略說二種,謂學、無學。為斷煩惱故學,是名為學。非斷煩惱,故名無學。何故不學?學已竟故。已分別賢聖人,法差別今當說。
若隨信行法,及隨法行法,
如是見諦道,是盡同一相。
若隨信行法若隨法行法,若見諦,彼同一相。見諦道中信行、法行差別,以法名人。
彼中諸根數,是說未知根,
諸餘有學法,智者說智根。
彼中諸根數是說未知根者,彼見諦道所攝之中若根數法,所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是名未知根。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彼見道所攝士夫,當知如是根。諸餘有學法智者說知根者,見道已上,即此諸根數法說為知根。知已復知,故名知根。若修道所攝士夫,當知如是根。
於中無學法,當知知已根,
得果捨前道,此義應當知。
於中無學法當知知已根者,於無學法中即此諸根數法名知已根。知已更無所知,故名知已根。若無學所攝士夫,當知如是根。問曰:此賢聖人一一次第如上所說。彼人一切成就先所得道,為當不耶?答曰:得果捨前道,此義應當知。若此士夫入道已,當知勝進行,此得果已捨於前道。何以故?不欲令彼果向一故。若退根及增進根,彼亦捨道,此中不說。得須陀洹果,捨於見道。得斯陀含果,或捨見道、或捨須陀洹果勝道。得阿那含果,或捨見道、或捨斯陀含果勝道。得阿羅漢果,捨阿那含果、捨阿那含果勝道。若增進根差別者,捨果勝道亦得果。利根所攝學無學,捨果亦得果。若退者,捨勝得劣。問曰:如得果者捨於向道,彼亦捨斷不耶?答曰:捨道非斷。
已盡為解脫,得依於一果,
不穢污第九,除斷應當知。
已盡為解脫得依於一果者,先所斷煩惱,一解脫得,得果攝,是故不捨斷。向道中所有解脫道,得如是解脫。問曰:斷煩惱如前說。彼不穢污,云何斷耶?答曰:不穢污第九除斷應當知,已說九種煩惱九種道斷,彼不穢污,決定第九無礙道時頓,斷非漸漸斷。不穢污者,謂善有漏不隱沒無記行,穢污色亦必定最後斷。問曰:何故煩惱九種斷,非善等耶?答曰:煩惱相違故。聖道與煩惱相違,不與善相違。厭惡煩惱,故亦捨善,同一係縛故。問曰:已說阿羅漢勝進根,云何阿羅漢得不動?答曰:
若有相似名,彼能得不動,
此人亦信脫,彼性亦增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得不動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得不動,若功德名相似者彼能得之,謂必昇進。此人亦信脫彼性亦增道者,此語有餘。若信解脫必昇進性,能得見到,非餘。增道者,根增,如是義。問曰:已說次第見諦,未說其因,當說彼因。答曰:
功德惡差別,次第見真諦,
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
功德惡差別次第見真諦者,此中二諦過惡差別、二諦功德差別,非見過惡者見於功德,非見功德者見於過惡。何以故?行緣差別故。非不於諦真實見故而諦無間等,非此一智能總觀諦功德過惡差別。以是義故,次第見諦。問曰:見諦得沙門果,彼云何?為是有為、是無為耶?答曰: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若斷煩惱無為,若解脫道有為。彼二種皆無礙道力得,是故二種俱說沙門果。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