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三十函 總第部1567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觀去來品第二之餘
復次頌言:
「去者即不住。」
釋曰:於一同生法中,相違所作叢雜無性。
「不去者不住。」
釋曰:去法止息名之為住。今不去者,去法無性不應止息。若或本有住法可得者,然亦住法無二和合。若有二和合,今應如實觀。是故頌言:
「離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
釋曰:去不去者是二不住,此如是義即如前說。復次頌言:
「去者若當住,云何有此義?
以離於去法,去者不可得。」
釋曰:總止住法。復次頌言:
「去未去去時,止息諸分別。」
釋曰:若彼去時不住可爾,彼已去者應可住邪?此亦不然。已去者無別去法,去法已壞是故無住,此中無有已去者住。今此住法如是止已,餘諸過失所說亦然。復次頌言:
「所有行止法,皆同去義說。」
釋曰:此所說已,餘法皆同。已去未去去時去法不生,已去未去去時去法初發,已去未去去時去法止息。住法亦然,已住未住住時住法不生,已住未住住時住法初發,已住未住住時住法止息。此中法自相等,若止遣者則生過失。此中所有去者去法二種,於勝義諦中欲求實性者,如理應知。一性異性諸有物體皆法性故,是中若有所生皆客塵事,世俗所行世俗所成。然無異性,是故去者去法二無異性。此應思擇。此中應知,風界動轉即有去者,身等動發往方處相此乃名去,非去者去法二性別異。於自類中有異說者,皆止是義。
復次頌言:
「去法即去者,是事則不然。」
此復云何?頌言:
「若謂於去法,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即一性可立。」
釋曰:雖有作者、作業二相,然彼作者、作業互無異性,以彼作者、作業自相息故。或可一性和合,即體用有相,世俗所成、世俗有性。以彼實無所成,於世俗所作決定可得,是故非無性、非一性。此中若有所止,還成過失。生法顯明,若止遣者,即無果體,亦無往去方處動發等相。
復次毘婆沙人及吠夜迦囉拏人言:去者去法有別異故。彼謂去者能去,非物體去,物體由去者故說有所得。所作如是,能作亦然。
復次勝論者言:如是能於物中有性故有去者,用彼去法動發行往方處等相。此如是說,餘皆亦然。
釋者言:不然。去法若爾,作者功能於物體中為有差別邪?無差別邪?此復云何?若有差別者,諸異力能或復別有齊等力能,於一能作中若成體性,此即是為作者力能,非所作等功能。此若所作等力能,即非作者功能,是中云何如實決定?或言自相差別,此即還成不定。若或自相無差別者,即一切處應無差別性。今以物體如是增上所依,火不能作地等事業,亦非無其事用作者和合力能相應,故知物體如是非作者功能。此說義成,由如是故。所有物體如是能作、如是所作及此如是增上作用,是中作者即得和合,是故非彼功能差別,亦非自體差別所成。若或物體無有差別,即功能可成,如是亦然,諸力能者互無差別一無異性。故知物體若一性,是中亦無多法所成。若異性,是中亦無多法所成。云何二種功能而可成邪?或離所得。即彼如是此之所作是善功能緣法差別,作者物體緣差別有,此名勝上差別長養,是故非作者力能和合,若或分位差別。如是作者分別,是故此說名為作者。若因果轉時,彼能作所作性分位差別即不可得,彼非物體差別性故。若或施設彼有性等,此不和合,故名去者。復次頌言:
「去法異去者,是事亦不然。」
釋曰:若離去法,而彼去者即不決定。若離去法不決定時,無復別異去者可去。此所分別,若有去者去法二種可得,即去者去法有二可成。所以有去法,故即有去者;有去者故,即有去法。如因果二不相離性,此說義成。若因果同生,即無性可得,如種生芽。是故有去法故即有去者,有去者故即有去法。若一性所成、若異性所成,然去者去法二俱無有,勝義諦中此說成就。云何無所有?此義文廣,恐繁且止。此中遮遣非復引證,為遮遣故如是表示。此所說已,餘處應知。此後復當止遣何義?若因去法即知去者,彼如是去,云何二種有其別異?若然,云何和合?復次頌言: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釋曰:不作是義。此中應問:無數義門從義界中出,皆轉是義,今云何言不作是義?故頌答言:
「先無有去法,故無去者去。」
釋曰:為彼如是去者所作,何有少法而可去邪?由如是故,世間所見何等法是先來已生有所去邪?何等法是後來生時有所去邪?復次頌言: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異去;
於一去者中,不有二去故。」
釋曰:云何二去?一謂因去知去者故;二謂若有去者復用去法。此中止遣,復次頌言:
「若實有去法,去者不用三;
不實有去法,去者不用三。」
此中云何?復次頌言:
「去法有不有,去者不用三。」
釋曰:若或實有、若不實有,此中去者去法不用三去。若實有者,即去者去法和合。若不實有者,即去者離去法。若亦有亦不有者,二俱無性。或可實有者,去者有故。不實有者,去者不有故。亦有亦不有者,二無去法故。是故去者不用三去,所以不作是義。若彼實有去者、實有去法,即所作不有、能作不和合。以不實有故,即無所作。不有者,為去不生故。亦有亦不有者,亦無所作,彼無性故。以不有故,是故去者不用三去。何以故?如是去者自無性故。若有不有悉無所作,彼皆無性。若說去法,此中皆是隨順所說。復次頌言:
「是故去去者、所去處皆無。」
釋曰:此說勝義諦中成就。如是別異說有能作所作作法,此中止遣。此中或說去之作用,如理應思。是故當知,此中所說作者、作業、作法,諸有分別皆無實體。為證成是義,故此品生。
觀六根品第三
前品止遣一切作者、作業、作法諸所造作相違行相已。復次頌言:
「見聞及嗅嘗,觸知等六根,
此見等六根,說能取諸境。」
釋曰:此論所說如是見等六根行諸境界,謂眼見色乃至意知法。此有所說,當知皆是世俗道理,增上所作此無相違。若於勝義諦中,色等眼等所取能取性不可得。此復云何?復次頌言:
「是眼即不能,自見於己體。」
釋曰:若眼能見自性者,彼眼即應如是同前自見己體。以諸法自性不能自見,無異性故,如火熱性,亦復不能自見己體。是中亦無能見自性。復次頌言:
「若不能自見,云何能見他?」
釋曰:無能見自性故,譬如耳等,亦無能見自性可得。彼眼若以能取自性於色境中有所見者,此說還成眼為能見,譬如薪火變異即說名燒,非火自體能燒。復次頌言:
「火喻即不能,成於眼見法。」
釋曰:何所以邪?若彼熱性能然火者,彼不熱之性何不能然?是故若無彼薪,此火不有,熱性不應能自燒故。復次頌言:
「去未去去時,前已答是事。」
釋曰:如前已去未去去時不去中已說是事,今此亦然,已燒未燒燒時無燒,已見未見見時無見。是故無已燒無未燒,不離所燒;無已見無未見,不離所見。如前所說,如其次第隨應止遣。復次頌言:
「見若未見時,即不名為見。」
釋曰:若或為常,如瓶衣等。復次頌言:
「若言能所見,此云何和合?」
釋曰:以不和合,而彼見法亦復止遣。或可能見所見二法和合,彼即可說有能所見。然彼二法不和合故。何所以邪?於一見法中而彼所見不得和合,無別異故。若有能見即非無所見,若有所見即能見應成。又若決定有彼見法,即彼能見亦復應成。能見若成,所見亦然。復次頌言:
「能見亦不見,見法無性故。」
釋曰:若或離眼別有見相,可說所見或說能見。以無能見及所見故,復次頌言:
「所見亦不見,見法離性故。」
釋曰:此中若或諸緣止息,亦無能見所見可說。何以故?此所見中非能見故。若有造作,彼即有見,說名所見。此中亦然。同上所說,於能見中無見可得。何以故?此中若有諸差別法體性可見,而悉止遣。若有如是能見所見見法發起,即非無作者作業作法和合,見及見法亦有所起。此復云何?復次頌言:
「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
釋曰:以無見法發起和合,第二見法本無性故。亦無決定而可發起,以彼見法離所見性不和合故,或可所見能見二俱無故。復次頌言:
「以無見者故,云何有所見?」
釋曰:能所見性作用相違,若離和合性即無見者,若無見者即所見性不得和合。此中能見所見決定無見,云何可說能所見邪?以見離性故,見無性故。或有人言:若謂諸行是空、諸法無我,有此理故,如眼所見即無別異能所見者,彼即無其實果可得。云何乃有識等四法而發起邪?故頌遣言: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
釋曰:如所說理,此能見所見皆不成就,彼果生起識觸受愛,如是四法云何和合?若決定有識等四法,即有彼果取法可生。以實無故,次頌遣言:
「四取等諸緣,云何當得有?」
釋曰:謂以識等及取緣有生緣老死,此等諸法無所成故,無所有故。今此品初,他所建立聞等聲等諸說皆止,此中見者悉無所作。是故頌言:
「聞嗅味觸知,如是等諸根,
而悉同於上,眼見法中說。」
釋曰:此中應知,如眼見說能聞所聞等,譬如能見所有聞等,如應廣說此中且止,已遣一切不和合對治故,此說成就。此中能見所見見法,諸有分別物體無性,今此品中悉為證成,如是義故。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