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八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三十函 總第部1567
安慧菩薩造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觀先分位品第九
前品中說,如作者作業,彼能取所取二法,亦互不相離施設有性,非勝義諦故。有異宗說此頌言:
「眼耳等諸根,受等心所法;
彼所取若成,有取者先住。」
釋曰:有一宗人作如是說。彼說有因,故下頌言:
「若無彼先住,何有眼耳等?」
釋曰:此中意樂先有物體,譬如織者。故下頌言:
「以是故當知,先已有法住。」
釋曰:若彼所取見等有法先住,乃有所取,如造器用。
復次頌言:
「眼耳等諸根,受等心所法,
有法先住者,以何可了知?」
釋曰:彼宗意者,應知有其他法能取,即有所取可得。
論者言:彼眼等根,別異所取先無其體,此義不成,此遣法差別。若或施設所取不有,即所施設物性無體,如無經緯即㲲等不成,此遣法自相。
復次頌言:
「若離眼等根,有法先住者。」
釋曰:見聞及受者,此等諸法若有先住。故下頌言:
「應離眼耳根,有見等無疑。」
釋曰:今此非有。其眼根中無有見法可得和合,非離眼根有見法故。如是所說,餘義亦然。離眼等根而有何法若取若捨?若異眼根,何有見聞?若無所取或見或聞,云何可知此是所見所聞、此是能見能聞?亦非眼等先有能見及受者可成。此復云何?差別見性不有體故。何以故?若離眼等有法先住能成見聞者,此即無住。若不離眼等有法先住,此乃見即是聞,亦非道理,非見分位滅故。若或如是能見眼根與所見相不相離者,是故離眼等根亦無所取,何有能取若見若聞?若離所取,復何能取?或有頌言:
「一切眼等根,實無法先住。」
釋曰:云何一一根有法先住?故下頌言:
「眼等根所取,異相復異種。」
釋曰:此非眼等彼一一根先有法住。復次頌言:
「若眼等諸根,無法先住者;
彼眼等諸根,當云何先有?」
釋曰:若一一根決定有法而先住者,此乃先復有先。若爾,為即為離邪?今此如是,亦非眼根之前先有彼餘耳等諸根,彼等未有成故。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見即聞者,聞者即受者;
一一有先住,如是非道理。」
釋曰:非離見分位中有彼聞者受者而得和合,亦非先有眼等諸根見性可得,眼等相違故。
復次頌言:
「若見聞各異,受者亦復異;
見時若能聞,即成多我體。」
釋曰:若眼等一一根先各有異,即見聞各異、受者亦異,若或見等次第所成。如是若有見即能聞者,此乃因見有聞。此復云何?以各別相續成多我體。若言別有取者,此應觀察。彼宗引云:如佛所言,名色緣六處。而彼色者四大所成,即有能取所取,是故實有取者分位,由眼等根與六處和合次第,乃有受法生起。
復次頌言:
「眼耳等諸根,受等心所法,
彼從諸大生,彼大無先住。」
釋曰:彼能取性畢竟說者,云何離彼所取先有大種所成?若爾即非所取,以能取非所取成故。若所取如是決定有彼所取性者,如秤低昂,即因果生滅離所取法,彼同時性如是決定,能取差別即有多性可得,非無差別一性同生,以離所取有所成故。若或大種所取隨生,即無法先住。若彼大種無先住者,云何大種所成眼等諸根有其所取?亦非能取所取中間決定有法可得。
復次頌言:
「眼耳等諸根,受等心所法,
若無先住者,眼等亦應無。」
釋曰:若眼等諸根無法先住者,即無有法能取所取,即何有眼等能取相待因性?
有人言:應知能取無性可得,此即是為發生正見捨離邪見。如佛所言:若法有性皆如幻化。此即正見。若法無性如幻化者,此即邪見。此中頌言:
「彼眼等先無,今後亦復無,
以三時無故,有性皆息滅。」
釋曰:諸有分別於勝義諦中悉不成故。若有分別皆是世俗施設所得,勝義諦中即無分別,遣有性故。世俗諦中有所得法,皆如幻化。如前所言有法先住者,即是邪見所說,此無相違。
觀薪火品第十
復次所作,如說薪火物體有性,非如作者作業一向對待所成。若薪火二法決定有性無性,如作者作業,此即不成。
此中應問:若欲令其薪火二法物體有性者,為一性邪?為復多性有所得邪?此義云何?是故頌言:
「若火即是薪,作作者一性。」
釋曰:有所安立,此說畢竟。此言薪者,因薪能作於火,燒時此有薪之業用,薪火非一,是故作者作業非一性故,如陶師與瓶,此遣法自相。薪火若一性者,即能燒所燒薪火二法不得和合,此遣法差別。故下頌言:
「若薪異於火,離薪應有火。」
釋曰:此中意者,若異法異性現事止息,即無能燒所燒。若火燒時薪即不有即無所起。此應思擇,若無起時彼即無性,亦非無薪有火可見。若異於薪,亦不見有因待之法,是故無異,如無經緯即㲲等不成。
復次頌言:
「異即應常然,火不因薪故;
薪即復無功,此業用相違。」
釋曰:雖有他法不相因待,不因彼薪火自燒故。
復次頌言:
「火若常然者,然火功相違;
此如先所說,離薪別有火。」
釋曰:若無其薪火常然者,此即無因。若爾離薪常然乃可安立。若火常然能發起者,彼然火具等諸相施作而悉相違,如是即無作業功用。有薪亦無因待起處,即所燒相業用無體。若謂燒時離火有薪,火不滅時異薪無體。若無有異,此豈無過?云何燒時中有其薪?若無所燒之薪異火有者,當火燒時薪亦遍有。火若遍有,如是當知,薪無異性,此應思擇。若言燒時不有薪者,是故薪火俱無異性。若謂燒時有薪,此非道理。
復次頌言:
「異火即不到。」
釋曰:與到相違故,如別物體。故下頌言:
「不到即不燒。」
釋曰:譬如別薪。故下頌言:
「不燒即不滅。」
釋曰:若薪盡即火滅。其或離薪,即然火不成。故下頌言:
「不滅即常住。」
釋曰:若自體常然者,如積土塊,云何離火而有薪邪,以異不到故。若言薪在火中,此亦不然。
復次頌言:
「若異薪有火,即薪能到火;
如此人至彼,彼人至此人。」
釋曰:如是決定與到相違。若如是說喻即不成,此乃有所得相違之言。
復次頌言:
「若異薪有火,欲令薪到火;
彼二互相離,薪火何能到?」
釋曰:如彼人此人,勿以一性異性取其物體。彼若有者,即互相因待;若其無體,如石女兒。若法因待而有,如是乃有能取所取,亦不可說一性異性。物體有性,此即成就。
復次頌言:
「若因薪有火,亦因火有薪。」
釋曰:能燒所燒二不可得。故下頌言:
「二何法先成,薪火相因有。」
釋曰:此畢竟說,彼二先後俱無體故。此意即是無相因待。若彼二法有異性先成,即有薪火相因。若其無者,此非道理。
復次頌言:
「若因薪有火,火即成復成。」
釋曰:此中何因有彼薪火相因道理?故下頌言?
「亦非不有薪,而有火可得。」
釋曰:火不因薪,彼無體故。火亦如是,若先有所成,復因薪而有。此即云何?二法互相因待先後可得。若此所得同時發起,亦非互相因待道理。此復云何?故下頌言。
「若法有因待,是法還成待。」
釋曰:若彼二相因者,即彼薪火二相還成待法。此應思察。故下頌言:
「二法無所成,已成云何待?」
此義云何?
復次頌言:
「若未成有待,未成當何待?」
釋曰:未成即無體,因待亦無體。故下頌言:
「若因待有成,自待非道理。」
釋曰:若自體有成,復何所成彼?薪火相因,是義不成。
復次頌言:
「二因成無體,無不因薪火。」
釋曰:若不因薪,火應常然。故下頌言:
「因薪火亦無。」
釋曰:先後相因而不成故。故下頌言:
「因火亦無薪。」
釋曰:亦非燒時有薪,彼無體故。
復次毘世師言:有不見相極微之火,有業及業用二法差別,是中先有一分和合,如是乃有薪一分來發起火相。故頌遣言:
「火不餘處來。」
論者言:今此何因業用和合?以差別因性所生故。若有分位業用生起,即彼分位彼彼方處各各差別。汝先說言一分和合,此非道理,以業無依故,亦非起時。若合若離差別因性業用分位有所生起,亦非離所起時別有對待因性可得。生時如是果體作用,此中亦非先無差別,亦非法差別因中間一分無體,亦非中間一分而得和合。於差別中若有一分和合,即俱時分位所作相違。亦無壞其業用,所生道理或有害故。若計滅有所得,即彼物體還復墮於差別法中。是故當知,火不從彼餘處而來,亦無如是自差別所作一分有體和合,云何於彼差別不差別中計著多性?又一分中亦有所著,又於無分位中著火有性。如是薪火二法,此應思擇,如前已說。次下頌言:
「薪中亦無火。」
釋曰:離火亦無差別因性,彼火因果無異性火故。此應思擇。又復能取發起所得,彼即不有,是故無別異性薪從餘處而來至火,亦非無火。故下頌言:
「餘法亦復然,如去來品說。」
釋曰:若或無薪,云何得有能燒所燒?若有所燒時,非無能燒。亦無能燒中有能燒發起,若有能燒時非無所燒,是故無能燒所燒亦非相離。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