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九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三十二函 總第部1669
馬鳴菩薩造
真諦三藏譯
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
如是已說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雖有極遠處,
以光明勢力,  能破遠方闇,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世界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能破遠眾生,  心相不覺闇,
令得覺知明,  隨分伏其染。
譬如盛火聚,  轉勝近其處,
光明漸漸了,  能破闇更增;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國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眾生無知,  轉轉令分明。
譬如盛火聚,  轉轉近其處,
光明耀更增;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城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眾生無知,
轉轉更分明。  譬如盛火聚,
更轉近其處,  光明重重增,
煖氣溫其身;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同一家共住,  雖未得見學;
此論火光明,  除心惑護身,
轉轉增長故。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則便得,
六種大利益,  謂能塞寒氣,
能成熟資具,  不入毒虫等,
破闇常明了,  隨請人普施,
焚燒穢糞等;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得此玄文論,  此人即便得,
六種大利益,  謂禁煩惱軍,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眾,
破無明品類,  般若慧現前,
貧窮佛法財,  來乞求眾生,
隨順普施與,  燒滅煩惱糞。
比如有妙華,  𥫅水深池中,
名曰青蓮華,  有人剎那中,
見此蓮華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終日無晦濁;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雖不知此論,
文義之大海,  而目見此論,
其眼根清淨,  見三世諸佛,
有作方便目。  比如有天鼓,
懸圓生樹頂,  名曰妙聲覺,
無量天女子,  聞此鼓音已,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無塞隔之事;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雖不知文義,  而耳聞此論,
其耳根清淨,  聞諸佛梵響,
有作方便耳。  比如有妙藥,
生雪山之頂,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藥,  著其舌之原,
身香極芬芬,  不承用飲食,
其命極長遠,  亦飛騰虛空;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眾生類,  此論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決擇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經讀誦,
雖不知義理,  而獲得一切,
諸修多羅海,  經讀誦功德。
比如有菩薩,  名曰不思議,
大力解脫者,  此菩薩大士,
神通自在故,  於一切所作,
皆無所障礙,  隨應悉現前;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諸眾生,  觀達其義理,
覺悟文下詮,  通達一切法,
皆無所障礙,  一一覺分明。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樂,
有人須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興七寶藏,  令得大安樂;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論,
勤受取讀誦,  有人須小具,
專心供此人,  即得無窮盡,
福德智慧寶,  無所疑畏心。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滿布,
有人持此香,  遊行於遠方,
其經過處處,  七七日中間,
有香氣不盡,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擔此論部,  遊行於遠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諸眾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諸眾生,  亦得大利益。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寶,
隨此珠住處,  無量眷屬玉,
遍周匝圍繞;  此玄文本論,
亦復如如是,  隨其住止處,
有十方世界,  塵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塵數眷屬神,  守護此論珠。
若滅正法時,  作微塵散壞,
所有諸神王,  發大聲哭涕,
隨塵所住處,  往詣常守護。
受持此論者,  如是數量神,
若生若死後,  常不離守護,
功德雖無量,  而略說如是。
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
如是已說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次當說校量過患呵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寶輪上,
此山具七寶,  更無有窮盡,
貧窮求寶類,  無量無邊數。
有珠能禁寶,  名曰頂玻瓈,
若人有此珠,  則能取七寶,
遠離貧窮苦,  獲得大安樂;
若人無此珠,  不能寶禁故,
終日不能得。  問所以者何?
若無珠人詣,  唯見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種種雜毒虫,
終不見珍寶。  以見毒類故,
其心極疑怖,  狂亂而馳走,
乃至于死滅。  珍寶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終不能見得。  眾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堅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寶,
出生死苦輪。  善根微薄人,
得見甚深論,  無實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輪無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莊嚴具,
無有歡樂事;  癡人亦如是,
雖得甚深論,  其愚癡極故,
不覺出世寶,  無有學習心。
譬如居井龍,  從流水至海,
大迷大亂故,  謗海而命終;
癡人亦如是,  自所習堅執,
定一不移轉,  聞未曾有法,
大迷大亂故,  誹謗其廣大,
墮落惡道中,  無有出離期。
若有眾生類,  見聞斯論教,
不信心誹謗,  此人則誹謗,
三世一切佛、  三世諸法藏、
三世諸僧海,  此人所得罪,
無量無量數,  不能知邊際。
十方界塵量,  諸佛大菩薩,
一時悉出現,  宣說如是量,
法門之大海,  專教化此人,
經過無量劫,  終不能教化。
問所以者何?  唯宣說此法,
無餘別道故。  如是眾生類,
十方界塵量,  諸佛大菩薩,
以大神通力,  向未來遠劫,
觀察其限界,  無覺道之期。
問所以者何?  不學三十四,
大金剛軌則,  到大涅槃岸,
無有是處故。  是故諸行者,
以勤修方便,  應觀其法海。
不能達其原,  妄生誹謗心,
墮落惡道中,  無有出離期。
決定不應作,  決定不應作,
罪業雖無量,  而略說如是。
大宗地玄文本論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