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下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四十函 總第部1819婆藪槃頭菩薩造(并)註卷下
沙門曇鸞註解
論曰。
已下,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三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示五念力者: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三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號,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故曰應也。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
讚者讚揚也,歎者歌歎也。讚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呪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得差。亦如行師對陳,但一切齒中誦「臨兵鬪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謂之要道者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復是一事,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意,於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譯毘婆舍那曰觀。但汎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毘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毘婆奢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觀察體相者,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國土體相者: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故言相似相對。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相。彼中眾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譬如迦羅求羅蟲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如大山,隨風大小為己身相。生安樂眾生亦復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風非身而身,焉可思議?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嚮也。一得生彼,無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為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若欲令無,儵焉化沒。心得自在有踰神通,安可思議?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裏,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寶例堅強而此柔軟,觸樂應著而此增道。事同愛作,何可思議?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菩提心。」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并言者,以同類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虛空、識、地、水、火、風。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屬眾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雖有風,風不可見故、無住處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三種并言之。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穀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復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所以。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地,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澂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祥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遶」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薰」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暐曄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華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為慧用,焉可思議?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則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為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議耶?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瀾、在火不燋,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眾生,捨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三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逕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此云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身為苦器、心為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
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議?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諸佛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又欲捨彼壽命向餘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入第一義諦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此諦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為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䤄(醉,亡善反)三空不空之痼(廢也病也,工路反),根敗永亡號振三千,無反無復於斯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十七句中總別為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三界道。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薰。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答: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又如氷上燃火,火猛則氷解,氷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眾生體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
觀佛者:
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此觀義已彰前偈。
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三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凡夫眾生以身口意三業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也。云何用治眾生?以身見故受三塗身、卑賤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轉身。如是等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德之人及兄黨也)。如是之人應受拔舌苦、瘖瘂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惡、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捨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問曰:心是覺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又如人身若鍼刺、若蜂螫(式亦反)則有覺知,若石蛭(之一反)噉、若甘刀割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于因緣,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復云何言無所分別耶?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手足異,而智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人有輟(止也,貞劣反)餐養士,或疊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逕多劫數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鐙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曰: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觀菩薩者: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持也。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已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淨入願心。
淨入願心者: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於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餘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問曰:言眾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不?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即為七寶所屬。雖未能為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為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靜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眾生虛妄相也,知眾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𣕊(聽念反),欲摘(聽歷反)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𣕊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障菩提門者: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為眾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三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樂有三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樂;三者法樂(五角反)樂(魯各反),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三種心清淨增進,略為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樂。真言不虛偽不顛倒。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讚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迴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利行滿足者: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眾數,入眾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㝢(尤舉反),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讚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毘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眾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示度眾生如似遊戲。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薩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迴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迴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
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論初「歸禮」,明宗旨有由;終云「義竟」,示所詮理畢。述作人殊,於茲成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下
(朱)
釋曇鸞法師者,并州汾水縣人也。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出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菩薩。註解«往生論»裁成兩卷。事出釋迦才三卷«淨土論»也。
 建長八年丙辰七月廿五日
         愚禿親鸞 八十四歲加點了
(朱)
寬永五戊辰載夏四月,准如上人為高命新本之論註二卷點,余被仰付。則元祖聖人御點御本被出奉寫之,以厥次新本調御點寫留者也。
 于時龍集戊辰仲夏下浣   埜 子 祐 俊
(朱)
惟時享保九甲辰仲冬廿七日,以京城西蓮寺惠曉所持之本拜寫之竟。
              釋  惠  周
(朱)
這本者以予之舍兄河畿守驛北御堂盛泉寺惠周曾而寫,留洛陽西蓮惠曉尊師所持之御點本。此頃時々校合於此印本者也。稟承實有由,後昆拜見之者必謹之謹之。
 茲時享保十六辛亥歲臘月十日夜加點了
             釋利霽 三十二歲
(青)
這建保年之本者,曾洛下西蓮惠曉師寫置之。去享保甲辰歲寄講於守口御堂之砌,師付于予之舍兄而令寫留。予頃日時々校合於此本,遺之于後世,當見者謹之謹之。
 茲時享保十六辛亥歲臘月廿日夜加點了
              釋  利  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