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執異論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四十九函 總第部2033 同經異譯 2031, 2032]
天友大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佛滅百年後  弟子部執異
損如來正教  及眾生利益
於不了義經  如言執故失
起眾生厭怖  今依理教說
天友大菩薩  觀苦發弘誓
勝智定悲心  思擇如此義
我見諸眾生  隨種種見流
故說真實義  如佛言所顯
若知佛正教  聖諦為根本
故應取真實  猶如沙中金
如是所聞。佛世尊滅後。滿一百年。譬如朗日隱頞悉多山。過百年後更十六年。有一大國名波吒梨弗多羅。王名阿輸柯。王閻浮提。有大白蓋覆一天下。如是時中大眾破散。破散大眾凡有四種。一大國眾。二外邊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此四大眾。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五因緣者。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弟子部。至第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三部。一一說部。二出世說部。三灰山住部。於此第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一部。名得多聞部。於此第二百年中。從大眾部又出一部。名分別說部。此第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曰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獨處山間。宣說大眾部。五種執異。自分成兩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部。如是大眾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一大眾部。二一說部。三出世說部。四灰山住部。五得多聞部。六分別說部。七支提山部。北山部。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千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可住子弟子部。又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密林住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正地部。於此第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護部。此部自說勿伽羅是我大師。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善歲部。亦名飲光弟子部。至第四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說度部。亦名說經部。如是上座弟子部。合分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住部。三可住子弟子部。四法上部。五賢乘部。六正量弟子部。七密林住部。八正地部。九法護部。十善歲部。十一說度部此諸部是執義本。執義有異。我今當說是執義本者。大眾部。一說部。出世說部。灰山住部。此四部是執義本。此諸部說。一切佛世尊出世。無有如來一法而是有漏。如來所出語皆為轉法輪。如來一音能說一切法。如來語無不如義。如來色身無邊。如來威德勢力無減。如來壽量無邊。如來教化眾生。令生樂信無厭足心。如來常無睡眠。如來答問無思惟。如來所出語。皆令眾生生愛樂心。如來心恒在觀寂靜不動。如來一心能通一切境界。如來一剎那相應般若。能解一切法。如來盡智無生智。恒平等隨心而行。乃至無餘涅槃。一切菩薩入胎中。無有柯羅邏。頞浮陀。卑尸。伽訶那捨佉。波羅捨伽。雞捨盧摩那佉等。菩薩欲入胎時。皆作白象相貌。菩薩出胎。皆從母右脇而生。一切菩薩無貪欲想。無瞋恚想。無逼惱他想。若菩薩有願欲生惡道。以願力故即得往生。菩薩為教化成就眾生故入惡道。不為煩惱業繫縛故受此生。一心正對觀四聖諦。一智通四聖諦。及四聖諦相。五識中有染淨色。無色界亦有六識聚。五根即是肉團。眼不見色。乃至身不覺觸。若心在定。亦得有語折伏心恒有。相壞心恒有。是故凡夫有上下。已成就法無處所。須氀多阿半(方晏反)那。心及心法。知有自性。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說苦亦是道。說苦亦是因。般若相應滅苦。苦受亦是食。第八亦久住。乃至性法退。須氀多阿半那退法。阿羅漢多不退法。世間無正見。世間無信根。無無記法。若人入正定。一切結滅。須氀多阿半那。能作一切惡。唯不作五逆。一切諸經無不了義。無為法有九種。一思擇滅。二非思擇滅。三虛空。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十二因緣生分。九八聖道分。心者自性清淨客塵所污。一隨眠煩惱。二倒起煩惱。隨眠煩惱。非心非心法無所緣。隨眠煩惱異。倒起煩惱異。隨眠煩惱與心相離倒起煩惱與心相應。過去未來。是無現在。是有法入。非所知非所識。中陰是無。須氀多阿半那得定。此四部是執義本。執義異者。大眾部執義異餘三部。四聖諦悉真實。有如如對可讚行有苦。是自所作有苦。是他所作有苦。是兩所作有苦。非兩所作有苦。依因緣生。有不依因緣生。一時中有多心和合道與煩惱並起。業與果並起。種子即是芽。六根四大轉異。心心法不轉異。心遍滿身心增長。應知有如是諸義。諸部信樂不同。各有所執。是名執義異。多聞部是執義本。如來五鳴應說。出世五鳴者。謂無常苦空無我寂靜涅槃。此五鳴是正出世道。如來餘鳴是世間道。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餘所執與說一切有部所執相似。分別說部。是執義本。苦非是陰。一切入不成就。一切有為法相待假故立名苦。無人功力。無非時節死。一切所得先業造。增長因果能生業。一切諸苦從業生。聖道由福德得。聖道非修得。餘所執與大眾部所執相似。支提山部。北山部。此二部是執義本。菩薩不脫惡道。藪斗陂中恭敬事得執少。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餘所執與大眾部所執相似。說一切有部是執義本。一切有如有。如是兩法攝一切過去現在未來。是有一依正說。二依二法。三依有境界。四依有果。法入有三。所識所知所通。生老住無常。是行與心不相應。行陰所攝有為種類三。無為種類三。有為相三。無為相三。四諦中三諦有為。一諦無為。四諦次第觀。若人欲入正定。必緣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得入正定。若觀欲界相應諸行。得入正定若人已入正定。在十五心中。名須氀多阿半那向。若至第十六心。名須氀多阿半那。世第一法一剎那心。三方便有退義。世第一法無退義。須氀多阿半那無退義。阿羅漢多有退義。一切阿羅漢。多不盡得無生智。凡夫亦能捨欲及瞋。外道得五通。天亦有夫嵐摩。於七定有覺分。餘定則無。一切諸定無不是四念處所攝。若不依定得入正定。亦得阿羅漢多依色界無色界心。得阿羅漢多不得入正定。欲界中得入正定。亦得阿羅漢多欝多羅鳩婁。無離欲人。聖人不生彼處。聖人亦不生無想天。不必定次第。得聖道四果。若人已入正定。依世道得至婆凡里陀如寐(彌履反)阿那伽寐(彌履反)四念處。可說一切法隨眠煩惱是心法。不與心相應。一切隨眠煩惱。可立倒起名。一切倒起煩惱可立倒起名。不可立隨眠名。十二緣生是有為。十二緣生分亦有。隨阿羅漢多行。阿羅漢多。亦有福德增長。欲色界中有中陰。五識現起。時得生欲。不得離欲五識執別。相無分別。有心及助心法心及助心法定有境界。自性與自性不相應。心與心不相應。世間有正見。世間有信根。有無記法。阿羅漢多無有學法。一切阿羅漢多皆得定。一切阿羅漢多不皆證定。阿羅漢多有宿業猶得報。一切凡夫亦有在善心死。若人正在定必定不死。如來與弟子。惑滅無異。如來慈悲不取眾生作境界。若人執眾生相解脫意。不得成就一切菩薩定。是凡夫具九結。若菩薩已入正定者。未度凡夫地。是所取相續。假名眾生。一切行剎尼柯無有法。從此世至後世。依世假名。說弗伽羅度人。正法時行聚滅無餘。諸陰無變異。有出世定。有諸覺是無漏。有善是有因。若人正在定則無語。八分聖道是名法輪。世尊一切語。不皆是轉法輪。一音不具說一切法。一切語不皆如義。一切經不盡是了義。有經不了義。說一切有部。是執此義本。更有執異則無窮。雪山部是執義本。菩薩是凡夫。無有貪受生。不為胎等所裹。外道無五通。天無夫嵐摩。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他度。聖道亦為言所顯。餘所執與說一切有部所執相似。可住子部是執義本。非即五陰是人。非異五陰是人。攝陰界入故。立人等假名。有三種假。一攝一切假。二攝一分假。三攝滅度假。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離色無有一法從此世至後世。可說人有移。外道有五通。若人正生五識。無欲無離欲。欲界相應諸結修道所破。若人能斷則得離欲。欲界見道所破則不如是。忍名相世第一法。此四位名正定。若人已入正定。在十二心中。是名須氀多阿半那向。至第十三心名須氀多阿半那。一切眾生有二種失。一意失。二事失。生死有二種因最上。一煩惱。二業。二種法是解脫最上因。謂毘鉢舍那奢摩他。若不依自體增上緣慚羞。正法則不屬此人。煩惱根本有二種。恒隨一切眾生行。謂無明有愛。有七種清淨處。佛智於戒等不相應。諸境以依止所了緣。能通達一切法。若以滅攝之。凡有六種色無色界無入正定。菩薩於中恒生。若已生盡智無生智。得名為佛。如來說經有三義。一顯生死過失。二顯解脫功德。三無所顯可住子部是執此義本。從本因一偈故。此部分成四部。謂法上部。賢乘部。正量弟子部。密林住部。偈言。
已得解脫更退墮  墮由貪著而復還
已至安處遊可愛  隨樂行故至樂所
正地部是執義本。過去未來是無現在及無為。是有四聖諦一時觀。若見苦諦。即見一切諦。見已曾見諸諦隨眠煩惱。非心非助心法。無有境界。隨眠煩惱異。倒起煩惱異。隨眠煩惱與心不相應。倒起煩惱與心相應。凡夫不捨欲界欲及瞋外。道無五通。天無夫嵐摩。無中陰。阿羅漢多福德無增長。五識聚有染離。六識聚與覺觀相應。有時頭眾生。世間無正見。世間無信根。無出世定。覺觀無無漏。有因無善。須氀多阿半那有退法。阿羅漢多無退法。道分是四念處所攝。無為法有九種。一思擇滅。二非思擇滅。三虛空。四無我。五善如。六惡如。七無記如。八道如。九緣生如。受生是始。死墮為終。四大五根心。及助心法。皆有變異。大眾中有佛。若施大眾得報則大。若別施佛功德則不及。一切佛及一切聲聞。同一道同一解脫。一切行剎尼柯。無有一法從此世度後世。正地部是執此義本。此部復執異義。過去未來有有中陰法入。有二種所知。及所識作意。是正業。無身口二業。覺觀是相應法。大地則劫住。依藪斗陂.恭敬事無有報。一切隨眠煩惱恒在。現世陰界入三法恒在。現世離法。偈言。
五法是決定  諸苦從之生
無明心貪愛  五見及諸業
諸部義本皆同。為執有異故成別部。法護部是執義本。僧中有佛世尊。依藪斗陂起恭敬有勝報。恭敬大眾則不及。佛道異聲聞道異。外道無五通。阿羅漢多身無漏。餘所執與大眾部所執相似。善歲部。是執義本。法已是所滅。已是所離則無。未滅未離則有。若業果已熟則無。未熟則有。有為法不以過去法為因。以現在及未來法為因。一切諸行剎尼柯。有學法有果報。餘所執與法護部所執相似。說度部是執義本。陰從前世至後世。若離聖道諸陰不滅。陰有本末。凡夫位中有聖法。有真實人。餘所執與說一切有部所執相似。
舊所出經論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訛異不復如本。今謹別存天竺本名。仍以論初大眾等名。次第相對翻之。翻殊難具。如義疏中釋也。
初分成兩部(天竺呼部為尼柯與)一摩訶僧耆柯部。二他(託夷反)毘(步夷反)梨與部次從摩訶僧耆柯部。又出三部。一猗(意紫反)柯毘(步夷反)與婆訶梨柯部。二盧俱多羅婆拖部。三高俱梨柯部。亦言高俱胝(張持反)柯部。次從摩訶僧耆柯部。又出一部。名婆吼輸底(張履反)柯部。次從摩訶僧耆柯部。又出一部。名波羅若(然闍反)底(張履反)婆拖部。次有外道。名摩訶提婆。於摩訶僧耆柯部中出家。自分成兩部。一支底(張履反)與世羅(良我反)部二欝多羅世羅(良我反)部。他毘與部又分成二部。一薩婆阿私底(張梨反)婆拖部。亦名醯兜婆拖部。二醯摩跋多部。亦名他毘梨與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跋私弗底(張梨反)梨與部。次從跋私弗底梨與部。又出四部。一達謨多梨與部。二跋陀與尼與部。三三眉底(張梨反)與部。四山拖伽梨柯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彌(亡梨反)嬉(欣梨反)捨婆柯部。次從彌嬉捨婆柯部。又出一部。名達摩及多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陀部。又出一部。名蘇跋梨沙柯部。亦名柯尸悲(方梨反)與部。次從薩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僧千蘭底(張履反)婆拖部。亦名修丹闌多婆拖部。
部執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