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統紀卷第十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四十九函 總第部2035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章安旁出世家(旁出之二)
(二世)龍興弘景禪師
南岳大慧禪師
嘉祥吉藏禪師
天台明曠禪師
玉泉道素禪師
(三世)耆闍智拔禪師(嗣藏師)
天宮旁出世家
(二世)永嘉真覺禪師
左溪旁出世家
(二世)焦山神邕禪師
支硎道遵禪師
佛隴大義禪師
紫金元宗禪師
四明道源禪師
婺女清辯禪師
婺女行宣禪師
婺女圓淨禪師
婺女法開禪師
三衢道賓禪師
三衢慧從禪師
毘陵守真禪師
錢唐法燈禪師
錢唐法真禪師
會稽法源禪師
新羅法融禪師(下三人左溪紀)
新羅理應禪師
新羅純英禪師
居士傅禮
居士王元福
(三世)焦山智昂禪師(下四人嗣邕師)
焦山靈澈禪師
焦山進明禪師
焦山慧照禪師
支硎靈輸禪師(下四人嗣遵師)
支硎法盛禪師
支硎道忻禪師
支硎靈源禪師
荊溪旁出世家
(二世)南岳普門禪師
龍興元皓禪師
華頂行滿禪師
天台智度禪師
建安法顒禪師
雲峯法證禪師
無姓法劍法師
翰林學士梁肅
吏部郎中李華
散騎常侍崔恭(下四人皓師傳)
諫譏大夫田教
身通三十九人(大師傳論)
(三世)曇環禪師(嗣門師)
智淨禪師(此下五人嗣皓師)
仲義禪師
子瑜禪師
道如禪師
仲良禪師
龍興重巽法師
(四世)中丞柳公綽
刺史柳宗元
中書鄭綑
刺史孟簡
興道旁出世家
興善守素禪師
日本最澄禪師
至行旁出世家
天台良湑禪師(下二人至行紀)
天台敬文法師
天台光韶法師
天台維蠲法師
天台刺史韋珩(至行本紀)
正定旁出世家
(二世)天台敬休法師
天台慧凝法師
(三世)天台處源法師(嗣凝師)
(四世)天台玄廣法師
妙說旁出世家
(二世)國寧常操法師
(三世)國寧義從法師
(四世)國寧德儔法師(嗣從師)
(五世)定水慧贇法師(四明下二人嗣儔師)
法性修雅法師(會稽)
高論旁出世家
(二世)慈光志因法師
演教覺彌法師(錢唐龍興)
(三世)慈光悟恩法師(此下四人嗣因師)
雍熙可榮法師(姑蘇)
海南懷贄法師
錢唐義清法師
(四世)奉先源清法師
靈光洪敏法師
慈光可嚴法師
慈光文備法師
(五世)梵天慶昭法師(此下四人嗣清師)
孤山智圓法師
崇福慶巒法師(錢唐)
開元德聰法師(會稽)
廣慧蘊常法師(錢唐嗣嚴師)
(六世)永福咸潤法師(此下三人嗣昭師)
報恩智仁法師(會稽)
永嘉繼齊法師
孤山惟雅法師(嗣圓師)
(七世)永福善朋法師(會稽嗣潤師)
淨光旁出世家
(三世)慧光宗昱法師(國清)
廣教澄彧法師(錢唐)
廣教寶翔法師(錢唐)
石壁行靖法師(錢唐)
石壁行紹法師
勝光瑞先法師(天台)
通鑑知廉法師
崇法願齊法師
高麗諦觀法師
吳越錢忠懿王
常寧契能法師(溫此下十師嗣昱師)
通照覺明法師(錢唐千頃)
安國至臻法師(下並錢唐)
寶山懷慶法師
明教曉乘法師
寶藏悟真法師
頂山懷至法師(姑蘇)
靈鷲志倫法師(下並錢唐)
安國肅閑法師
慈惠慶文法師(會稽)
寶雲旁出世家
(二世)天竺遵式法師
延慶異聞法師
興國有基法師(四明)
廣慧體源法師(四明與矩師書)
承天清曉法師(錢唐)
錢唐善信法師(四明本紀)
章安旁出世家
禪師弘景。富陽文氏。貞觀二十二年。於玉泉奉勅得度。依章安稟受止觀。常誦法華。蒙普賢示身證明。天童奉侍左右。後於寺南十里別立精舍曰龍興。天后證聖元年。詔同實叉難陀等譯華嚴。自天后至中宗。凡三詔。入宮供養為受戒師。後乞還山。帝勅於林光宮。同天下名僧二十人修福置齋。帝親賦詩。令中書令李嶠等應和以為贈。師捧詩長揖振錫而行。天下榮之。
禪師吉藏。金陵人。七歲依興皇朗法師出家。咨決大義。後遊會稽止嘉祥寺。講演法華自著章疏。智者再歸天台。師與禪眾百餘人奉疏請講法華不赴。暨章安弘法稱心。因求法華玄義。發卷一覽。即便感悟。乃焚棄舊疏深悔前作。來投章安咨受觀法。明帝時勅住京師日嚴寺。開演妙經四部雲擁。唐高祖詔居延興寺。一日晨起沐浴焚香。稱佛名安坐而化。平時寫造妙經二千部。講法華三百遍。大品華嚴維摩大論。各數十遍。並著章疏行世。臨終之日製死不怖論。投筆而化。
禪師明曠。天台人。依章安稟教觀。廣化四眾專誦法華。章安撰八教大意。師首於三童寺錄受。平時著述甚多。今所存心經疏耳。
禪師大慧。唐太宗賜號而忘其名。初聞章安說止觀即得妙悟。隱居南岳專事修禪。鳥獸馴於坐隅。人服慈化。
禪師智拔。襄陽張氏。六歲依常濟寺出家。日誦法華五紙。經中理義略有規繩。常曰。斯經乃諸佛出世大事也。一人一道非弘不通。周聽既畢。入京師值吉藏禪師。命令覆述。師曰。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乘為雨分為三否。眾無對。藏師曰。拔公此問深得經旨。遂囑以大法。後住耆闍山寺。常講法華一年五遍。貞觀十四年九月。於信士張英家開法華題竟。與眾言別。即於座上加趺而化。
天宮旁出世家
禪師玄覺。永嘉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因左溪朗公謝厲。遂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見六祖振錫携瓶遶祖三匝。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何方而至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於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之一宿覺。翌日下山復回溫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睿宗先天元年。安坐示滅塔於西山。賜諡無相大師。塔曰淨光。慶州刺史魏靖。緝所著文為十卷號永嘉集。
因草菴曰。魏靖收遺文總十篇為一集。答友人書。尚附其中。而不收證道歌者何耶。抑有說焉。以證道名歌。而如來設教修證之法。不出藏通別圓。今所謂道者。藏通修證乎。別圓修證乎。若舍此而別有修證者。得非永明所謂不依地位天魔外道者乎。義神智曰。討疏尋經分別名相自不達耳。非經論過。不知討誰疏耶。若慈恩等疏則可耳。若天台疏皆有方軌。攝法入心觀與經合。非數他寶。豈可謂之分別名相而已哉。
洪覺範曰。梵僧覺稱。謂西竺目此歌。為東土大乘經。若以義天跋別傳議例之。此歌特未遭有識者。焚之耳。
論曰。左溪本紀。稱為真覺為同門友。真覺傳中。稱左溪激厲遂謁曹溪。而又言精於天台止觀之道。是知同學於天宮無可疑者。況永嘉集中全用止觀遮照之旨。至此當益信。是宜繫之天宮用見師授之意。但世傳證道歌。辭旨乖戾。昔人謂非真作。豈不然乎。
左溪旁出世家
禪師神邕。字道恭。晉太尉蔡謨之後。世居越之諸暨。在襁褓中聞唱經聲必凝神靜聽。年十三入道。依法華俊師。開元二十六年。奉勅得度。從儼師學四分律。儼曰。此子必為學者司南。既而去依左溪。學止觀法華玄義。五夏敷演。聽者悅服。天寶中遊長安居安國寺。公卿問道結轍而至。適安史繼亂振錫東歸。道出襄漢。有著作郎韋子春。學瞻氣剛與之酬酢。子春墮負滿座驚服。中書舍人范咸歎曰。師可謂塵外摩尼(取若珠之明瑩不染塵也)論中師子(取其論說若師子吼)既返故鄉。居法華寺。自至德訖大歷。頻受眾請登壇受戒。自丹陽以南。金華以北。稱為教授師。建伽藍於焦山賜額。大歷初。中岳道士吳𮅀。造論毀佛。觀察使陳少遊。請決之。師約吳𮅀面論邪正。旗鼓纔臨𮅀已敗北。遂著翻邪論三卷以攻餘黨。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依學有年。咸明禪慧。為當時聞人焉。
禪師道遵。字宗達。吳興張氏。年二十。受具戒學毘尼。復參左溪習止觀及法華三昧。嘗從容謂門人曰。堯舜之民不必獨義。教之至也。教若不至民何咎焉。乃廣寫法華。置經院於姑蘇支硎山。舉高行沙門二七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用揚大雄之慈聲。大歷元年。郡刺史韋元甫。尚書劉晏等。尊慕大乘相與表奏。賜名法華道場。於是自江以東。置經院者十七所。皆法於師也。師於山中鑄像寫經。講演妙法臨壇度人。歲無虛景。天寶元年。於靈巖道場行法華三昧。忽覩大明上燭於天。身在光中以問荊溪。溪釋之曰。智惠光明從心流出。將以顯發第一義天者也。又嘗見此身在空中坐。先達謂是垢盡理明洞達無礙之相。興元元年七月晦。無疾告終。寺眾同夢大殿忽傾。咸知法匠將亡之兆。傳教門人靈輸法盛道忻靈源。皆善弘禪法云。
禪師大義。蕭山徐氏。七歲授經傳。日誦數千言。年十二。入道於山陰靈隱寺。中宗登位覃恩度人。試誦法華中選第一。開元中。因喪親入佛隴閱大藏以益冥報。遂謁左溪稟受止觀大悟玄旨。常誦法華涅槃大小戒本。以為正業。臨終之日。眾聞弦管之聲。議者謂天帝迎請誦經之相。
禪師元宗。永嘉吳氏。遊學至江陵。謁左溪稟受禪要。後於紫金山專修禪觀。初是山中多虎自師卜居。絕不見跡。一日學徒盛集。忽一老人趨拜座前。自言弟子乃虎。在此噬人多矣。因師開化得脫業軀。今將生天上特來報謝。言訖不見。大歷二年。端坐示滅。
禪師道源。四明人。受業大寶寺(今慈溪永明)久依左溪咨受止觀之法。洞達奧旨。學眾心服(李華左溪碑云。明州道源。飽左溪之道味)。
禪師法源。受業越之法華。學左溪得其道(顏真卿。撫州寶應寺戒壇記。乃請止觀大師法源。法泉。同住熏修。時大歷六年也)。
荊溪旁出世家
禪師普門。岳陽何氏。父玠為常州儀興尉。因家焉。師幼勤學問。登進士第入仕於朝。一旦悟世虛偽。抽簪去髮居南岳寺。左右唯儒釋典籍。麻衣葛履而已。既而去謁荊溪。學止觀法華之旨深有造詣。善屬文。尚古意。荊溪敬之待以友道。為釋籤輔行兩序。自稱普門子。其辭簡健。歷指習禪者之弊。梁肅稱之曰。東南高僧普門元皓。予甚深之友也(送虛師序)貞元八年季冬六日。示寂於君山之偏室。春秋八十四。傳教門人曇環。集遺文二百篇行於世(儀興縣君山鄉。淨樂寺。荊溪之受業。相去數里。有南岳寺)。
禪師元皓。字廣成。吳門秦氏。初於龍興寺從荊溪受法華止觀之道。宴處山林居心三昧。後住開元寺。梁田二君勸其著述。乃注解涅槃。於首序中自錄所證。著疏之時。感庭階產異華。人世莫識。五采靈禽飛翔往來。元和十二年仲冬示寂。塔於虎丘之南原。師之同學知名者百餘人。不列僧數者。翰林梁肅。諫議田敦。常侍崔恭三人也。門人稟教名世者。智淨。仲儀。子瑜。道如。仲良輩。
禪師行滿。萬州南浦人。首造石霜學禪法。後住天台。聽荊溪說止觀頓悟妙旨。因棲止華頂峯下智者院充茶頭。夜臥土床。燒糞掃以煖其下。脫衣就床。蚤蝨群唼。或捫其衣。寂無有也。所居檻外大松上有寄生小樹。遇師出坐必嫋嫋低俯。時謂此樹為茶頭作禮(嫋而酌反長也)師於四十年間未嘗便溺。或謂大士現身。受食而實不食。故致此也。開寶中。預告人曰。我且行矣。即請眾誦文殊號。泊然而化。年八十八。嘗著涅槃疏。禪師法顒。於毘陵建安寺築止觀堂。請荊溪講說其中。梁肅為作止觀堂記。
梁肅。字敬之。安定人。大歷貞元間。文士多尚古學。唯肅最稱淵奧。柳子厚記先友亦稱。其最善為文。嘗學天台之道於荊溪。深得心要。執弟子禮甚恭。以止觀文義弘博覽者費日。乃刪定為六卷(慈雲有云。文雖簡要。而修相闕略)。又述統例以繫於後。謂止觀是救世明道之書。又為大師傳論。備敘傳教之大統。世謂論其文則雄深雅健。語其理則明白洞達。御史崔恭論之曰。知法要識權實。作天台禪林寺碑。達教源用境智。作荊溪大師碑(見崔恭作梁氏集序)又曰。朝廷尚德。故以公為太子侍讀。國尚實錄。故以公為史舘修撰。發號令敷王猷。故以公為翰林學士。三職齊著。則公之官於朝。不為不達矣。年過四十。士林歸宗比夫顏子黃叔度。不為不壽矣。彼碌碌者老於郎署。白首人世又何補哉。
李華。字遐叔。趙州贊皇人。累中進士宏辭科。天寶十一年。徙右補闕。安錄山亂屏居江南。李峴。表置幕府。擢吏部員外。即苦風痺。去官客山陽。勒子弟農。安於窮槁。晚事浮圖法。不甚著書。唯士大夫家傳墓版。州縣碑頌。時時齎金帛往請。乃強為應。嘗從荊溪受止觀。為述大意一篇。大歷初卒於家。
興道旁出世家
法師守素。初從邃師受觀心之法。既悟玄旨。入居京師大興善寺。足不越閫長誦法華。至三萬七千餘部。夜則虎狼侍座聽經。食則烏鵲就掌取粒。沙門幽玄贈之詩曰。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時以為實錄。
高論旁出世家
法師悟恩。字修已。路氏常熟人。年十三。聞誦彌陀經心有所感。遂投破山興福寺求度。初學毘尼。聞天台三觀六即之說深符其意。晉開運初。造錢唐慈光因師室。因講次覆述剖析幽微。時稱義虎。及繼踵開法。道名大播。初是一家教典。自會昌毀廢文義殘闕。師尋繹十妙研覈五重。講演大部二十餘過。法華大意昭著於世。師之力也。與人言。不問賢愚悉示一乘圓意。或疑不善逗機。師曰。與作毒鼓之緣耳。平時一食。不離衣鉢。不畜財貨臥必右脇。坐必加趺。晨粥親視明相。每布薩(此云淨住)大眾雲集。潛然淚下。蓋思大集有無戒滿閻浮之言也。每以淨業誨人。往生者多感瑞相。雍熙三年八月朔。中夜有白光自井而出。謂門人曰。吾報緣盡矣。乃絕粒禁言一心念佛。忽夢擁納沙門。執金罏焚香。三遶其室。自稱灌頂。吾已生淨土。嘉汝所修。故來相迎。夢覺語其徒。猶聞異香。二十五日。為眾說止觀指歸及觀心大義。即端坐面西而逝。寺眾文偃。聞空中絲竹鈴鐸之音。久而漸遠。荼毘得舍利無算。後三十一年。法孫智圓。獲遺骨於學眾。乃鑿石為塔。葬於馬腦坡。
法師文備。字昭本。福之侯官鄭氏誦法華維摩圓覺十六觀小般若等。精練不忘。晉天福間。至會稽傳百法論。聞天台三觀為學者指南。遂來謁因師晝夜研心。凡法華淨名光明疏句止觀諸文。悉洞其旨。每與同門恩師。覆述觀法莫逆於心。恩謂人曰。備雖後進。已與吾並驅於義解之途矣。恩師既沒。復北面事恩以卒其業。師氣度深靖終日如愚。或勸其誨人。師曰。講授滿門祖風未墜。抗迹開居從吾所好。於是陶神妙觀。坐忘一室者。三十餘秋。雍熙二年八月。微疾凭几三出圓相謂侍人曰。此吾所見淨土事也。言訖累足而逝。
法師慶昭。字子文。錢唐胡氏。幼依開化院出家。十三受具戒。學天台之道。於奉先清師用力十七年。奉先謝世。眾請師嗣講。宛有父師之風。未幾徙居石壁。屬城南梵天。遇明舍所居為講院。師徇請來居。講風大振。天禧元年四月。無疾而化。平時講說法華止觀諸部。共百餘周。傳教弟子。自咸潤而下九十七人。先是光明玄義有廣略二本。恩師製發揮記解釋略本。弟子清敏二師。共結難辭輔成師義。於是法智大師撰扶宗釋難。力救廣本十種觀心。師與孤山亦撰辨訛。以救發揮之說。法智乃復備引前後之文詳而論之。號十義書。而四明之學者。始指恩清昭圓之學。稱為山外。蓋貶之之辭云。
法師智圓。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名潛夫。錢唐徐氏。學語即知孝悌。稍長常析木濡水。就石書字。列花卉若綿蕝(租曰反。漢書叔孫通治朝儀。為綿蕝野外習之。注云綿蕝者。束茅表位也)戲為講訓之狀。父母異之令入空門。八歲即受具戒。二十一聞奉先清師傳天台三觀之道。負笈造焉。摳衣問辨。凡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孤山。學者如市。杜門樂道。與處士林通為隣友。王欽若出撫錢唐。慈雲遣使邀師。同往迓之。師笑謂使人曰。錢唐境上。且駐却一僧。師早癭瘵疾。故又號病夫。講道吟哦未嘗少倦。預戒門人曰。吾歿後毋厚葬以罪我。毋建塔以誣我。毋謁有位求銘以虛美我。宜以陶器二合而瘞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及亡門人如所戒。斂以陶器𣃁所居巖以藏之。不屋而壇。時乾興元年二月也。得年四十有七。後十五年。積雨山頹。門人開視陶器。肉身不壞爪俱長。脣微開露齒若珂玉。乃更襲新衣。屑眾香散其上。而重瘞之(重音仲再也)崇寧三年。賜諡法慧大師。其所撰述文殊般若經疏。遺教經疏各二卷(淨覺撰助宣記)般若心經疏。瑞應經疏。四十二章經注。不思議法門經疏。無量義經疏(玉慧覺撰雜珠記)普賢行法經疏。彌陀經疏各一卷。首楞嚴經疏十卷。世號十本疏主。又撰闡義鈔三卷(釋請觀音經疏)。索隱記四卷(釋光明句)。刊正記二卷(釋觀經疏)。表微記一卷(釋光明玄)。垂裕記十卷(釋淨名略疏)。發源機要記二卷(釋涅槃玄)。百非鈔一卷(釋涅槃疏金剛身品百非之義)。三德指歸二十卷(釋涅槃疏)。顯性錄四卷(釋金錍)。摭華鈔二卷(釋圭峯蘭盆疏)。西資鈔一卷(釋自造彌陀疏)。詒謀鈔一卷(釋自造心經疏)。谷響鈔五卷(釋自造楞嚴疏)。析重鈔一卷(釋自造文殊般若疏。大論云析重令輕)正義一卷(釋十不二門)閒居編五十一卷(雜著詩文)皆假道適情為法行化之。旁贊云。嘗謂楞嚴一經。劇談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證。為最後垂範之典。門人有以撰疏為請曰。此經解者。已二三家。學者未安其說。師胡不以三觀四教約文申義以啟後人。師從之。研覈大義。以為智者三止之說。與經懸契。淨覺謂其得經之深非諸師所可及也(林間錄。天台聞西天有首楞嚴。以世主祕嚴不肯傳布。天台常遙禮願。早至此土。又清涼云。此經吾不得而見之矣。當有宰官菩薩以文章翻譯佛語。又數百年。當有肉身比丘。以吾教釋此經)其疏四十二章經云。佛教東傳。與仲尼伯陽之說為三。然孔老之訓。談性命未極於唯心。言報應未臻於三世。至於治天下安國家不可一日無也。至若釋氏之為教。指虛空界悉我自心。非止言太極生兩儀玄牝為天地根而已。考善惡報應悉我自業。非止言上帝無常天網恢恢而已。有以見仲尼伯陽。雖廣大悉備。其於齊神明研至理者。略指其趣耳。大暢其妙者。則存乎釋氏之教歟。又曰。復性有淺深。言事有遠近。不得不異也。至於遷善遠惡勝殘去殺。不得不同也。
梵天昭法師法嗣
法師咸潤字巨源。越上虞鄭氏。七歲事等慈子明。進受具戒精究毘尼。因入天台讀智者三觀文有所省。遂詣錢唐開化昭師學。博通法華淨名涅槃楞嚴之旨。昭師敬其夙成俾之分座。及昭師赴梵天。復令自代。景德四年。上虞宰裴煥。與里中緇素。迎還等慈宣演大教。天喜初。徙講郡之隆教。述籤疑以三種消伏。俱約圓論。為淨覺所破。昭師示寂。復授以罏拂。嗣居梵天。講演無虛日。天聖三年。徙居會稽永福。聚徒五百。日遣眾行化以供二時。嘗造普賢像率眾行道。大士放光證明。時人尊之。曰懺主。謂可亞慈雲也。門人述其德曰。師踞猊床揮麈柄。時漸三紀。五舍百講。業成名立無愧古人。乃請李淑。撰傳教弟子題名記。善朋為之首云。
孤山圓法師法嗣
法師惟雅。久依孤山悉得其旨。孤山製西資鈔以解彌陀疏。扶病隱几口占其文。使雅師筆之。初日午後染毫。翌日初夜絕筆云。
鏡菴曰。孤山以高世之才彌天之筆。著十疏以通經。述諸鈔以解疏。其於翼贊教門厥功茂矣。但其相承所說法門。言境觀則以真心為境。論總別則以理性為總。判事法二觀不許修證。廢光明廣本。不用觀心。唯論心具心造不許色具色造。如是等義布諸簡策。於是義學之士有習其說者。世必指為山外諸師之見。惜哉。夫稱宗師者須具三眼。一曰教眼。明識權實大小之法也。二曰道眼。親踐諸行修證之門也。三曰宗眼。深窮圓頓即具之旨也。往往山外諸師宗眼未明。以故所見未臻圓極耳。別教菩薩。神通智慧豈容思議。以由未證圓位被斥為權。又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然則議山外者。請以此意恕之。
淨光法師旁出世家
法師行靖與行紹。皆錢唐人。同依壽禪師出家。通練律部。同居石壁寺(去杭二十里在龍山之西)時韶國師法道大振。初往從之。國師觀其法器。即使往學三觀於螺溪之席。二師既偕往。講求大義旦夜不息。未幾所學已成乃復回石壁為眾講說。前後五十年。確守山林之操。未嘗出遊閭里。吳中宿學皆服其高潔。嵩明教論之曰。出家於壽公。學法於寂公。見知於韶公。三皆奇節異行不測人也。二師皆得以親事之豈不偉歟。
法師知廉。賜號通鑑。久學螺溪。以其師崇建殿宇。將永歲寒之績為請彭城公錢儼(忠懿王弟)作傳教院碑於螺溪。時太宗雍熙三年也。
法師願齊。錢唐人。吳越國時。賜號崇法。初傳淨光之道精研止觀。後參韶國師發明玄奧。周顯德初。螺溪居民張彥安詣淨光曰。家居東南里所。陰晦之夕。必有鬼神吟嘯考擊鍾鼓之聲。又嘗夢龍遊其地。非愚民所居。願以奉師。師往視之。見山水秀異謂眾曰。此伽藍地也。夢龍遊者。豈龍樹之道將興此地耶。因納之。願齊初為法華紹巖弟子。聞其事以白師。輟眾施三萬為建法堂厨屋。覆苫累塊悉尚朴素。蓋稟師之誡也。既成。淨光與學徒二十人俱往。既而雲居韶禪師(寺在天台)為疏於漢南王(忠懿王子。吳越亦嘗改元稱帝。有寶正寶泰之號。其諸子多封王。有漢南鄧許秦陳諸王之稱。見臨安志)即施財。架懺堂諸屋以廣之(見錢儼撰傳教院碑及傳燈)。
法師諦觀。高麗國人。初吳越王因覽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台羲寂。即召問之。對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妙玄既散失不存。未審何緣知之。必寂師先曾見殘編耳)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復存。於是吳越王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往高麗求之。其國令諦觀來奉教乘。而智論疏。仁王疏。華嚴骨目。五百門等。禁不令傳。且戒觀師。於中國求師問難。若不能答。則奪教文以回。觀師既至。聞螺溪善講授即往參謁。一見心服遂禮為師。嘗以所製四教儀藏於篋。人無知者。師留螺溪十年。一日坐亡。後人見故篋放光。開視之唯此書而已。由是盛傳諸方。大為初學發蒙之助云。
述曰。吳越王杭海取教。實基於同除四住之語。及觀師製四教儀。至明圓教中故特標永嘉云者。所以寓當時之意。俾後人無忘發起也。此書即荊溪八教大意。觀師略加修治。易以今名。沒前人之功。深所不可。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字文明。世為杭之臨安人。祖武肅王鏐(音流)唐僖宗時。率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於杭。昭宗時。昌以越叛。鏐遺書。切責不聽。乃悉兵誅之。自是盡有浙東西之地。乾寧四年。始封吳越王。梁開平初。加封尚父淮海節度使。傳子文穆王元瓘。瓘子忠獻王仁佐。忠獻破李景兵。取福州。既卒弟倧嗣位。明敏嚴毅。為大將胡進思所忌逐之(子孫私諡為遜王)。乃迎立俶。即文穆第九子。俶始於晉開運中為台州刺史。
本朝太祖建隆元年。授天下兵馬大元帥。乾德元年冬。郊禮遣子惟濬入貢。開寶八年。隨王師克金陵(南唐李後主)九年二月入朝。詔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封。其妻孫氏。為吳越國王妃。四月歸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三月入朝。乞以所管十三州版籍歸天府。詔許之。改封淮海國王。賜玉冊金印。居京師禮賢宅。子惟。惟治。皆以節度領郡事。忠懿居京師。十二年而薨。富貴榮盛莫與為比。忠懿天性誠厚。夙知敬佛。慕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金銅精鋼冶鑄甚工。中藏寶篋印心呪經。亦及八萬四千數。布散部內以為填寶鎮。鎮錢唐諸邑。西湖南北山諸剎相望。皆忠懿之創立也。尊事沙門。若天台韶國師。永明壽禪師。皆待以師禮。又嘗召螺溪寂法師。至金門建講。問智者教義。以典籍不全。慨然遣使齎重寶。求遺書於高麗日本。於是一家教卷復見全盛。螺溪得以授之寶雲。寶雲得以傳之四明。而法智遂專中興之名。推原其自實忠懿護教之功為多也。王甞造金字法華經二十部。散施名山(今國清所藏是其一)。
述曰。清猷趙公有言。錢氏五王三世。凡百年。當天下大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甚眾。獨吳越奉屢朝之正朔。不絕貢獻。不失臣節。暨皇宋受命。又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於上。仁足以保民。智足以全族。唯錢氏一門耳。歐陽公五代史。則曰錢氏崛起。非有功德。百年之際。虐用其民。嘻何二公立論之相戾耶。當五季時崛起而僭號者。曾何有乎功德。重斂以困民。窮兵以殺民。天下皆是也。豈能若錢氏全民土而歸聖朝耶。至哉清獻之辭。仁以保民。智以全族。歐陽亦太過論矣。
國清昱法師法嗣
法師契能。永嘉人。神悟謙公之師。得教旨於昱法師。主天台常寧。講道不倦。自智者而來。以鑪拂傳授為信。至師嫡承為十四代。晚年以授扶宗忠師。扶宗曰。吾得法廣智矣。敢辭。師乃藏之天台道場。遂不復傳。
述曰。螺溪門弟子以百數。而本傳指寶雲為高弟。不載昱師名。疑昱師見螺溪在最先。故早傳鑪拂。寶雲後至。而其道大振。故傳中推為上首。以此言之。在道不在鑪拂也。夫鑪拂祖師之信。器傳之久。不能無弊。或以情得。或以力取。於道何預焉。能師欲傳之扶宗。而辭不受。固也。藏之祖師行道之場而去。宜也。向使扶宗妄受復妄傳。適足以起後人之紛諍。於道何在焉。
寶雲旁出世家
法師遵式字知白。葉氏。天台寧海人。母王氏。乞男於觀音。夢美女以明珠與而吞之。生七月能從母稱觀音名(太祖乾德元年癸亥歲生)稍長不樂隨兄為賈。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全先夢有童子踞佛像之首。已而師至。年二十(太宗太平七年癸未)往禪林受具戒。明年習律學於守初師。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台之道。雍熙元年。來學四明(年二十二)道中夢老僧謂曰。吾文殊和尚也。及見寶雲。正所夢僧即北面受業。未幾智解秀出。智者諱日然頂終朝。誓力行四三昧。端拱元年。寶雲入寂。師乃反天台。以苦學感疾至於嘔血。毅然入大慈佛室用消伏呪法。自詛曰。若四教興行在我。則其疾有瘳。不爾則畢命於此。至三七日聞室中呼曰。遵式不久將死。師益不懈。五七日見死屍盈室。師踐之而行。其屍即沒。滿七七日室中聲曰。十方諸佛增汝福壽。其名寐見一巨人。持金剛杵。以擬其口。又嘗親見觀音。垂手於師口引出數蟲。復舒指注甘露於口。身心清涼宿疾頓愈。既而頂高寸餘。手垂過膝。聲若鴻鍾。肌如白玉。淳化元年(年二十八)眾請居寶雲。講法華維摩涅槃光明。未嘗間歇。有施氏懷胎驢。日伏座下。若聽法狀。如是四旬。產已不復至。嘗往見法智。聞門外謦欬呼侍者曰。適聞外聲。有若聖人然。侍者亟出視。反報言。慈雲至。法智大驚曰。吾兄轉報矣。至道二年。結緇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又自幸觀音幽贊。命匠刻旃檀像及自身頂戴之相。撰十四誓願納其腹。工有誤折所執楊枝者。師大懼即手接之(此像今在天竺懺殿)不膠漆而合。咸正三年(真宗)四明大旱。郡人請祈雨。師同法智異聞師。率眾行請觀音三昧。冥約三日不雨當焚其軀。如期雨大至。太守蘇為建碑以述靈異。四年。寓慈溪大雷山。治定請觀音消伏毒害懺儀。五年(師年四十。自淳化庚寅至咸平四年辛丑。凡十二年居四明)歸天台主東掖。以徒屬之繁。即西隅益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神與民居聽命。乃為著野廟誌以戒之。祥符四年。章邭公(得象)領那事。夏制之始延師入景德講止觀。垂畢有三沙門披納而至。請預盂蘭盆講席。揖其坐忽不見。道經黃巖。有豕奔伏於前。推其來。乃逸於屠肆者。償其直而豢於妙喜寺。名之曰遇善夫豕。赤山寺瀕海而高。師遽謂人曰。此宜建塔。先是山巔有異光。中有七層浮圖之形。光照海上周四十里。皆漁人之梁。或以語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於是居人感化不復為漁。時東山結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即激涌(今石眼泉)七年。杭昭慶齊一。率眾致請。初杭人屢請西度未之許。至是始見從。師嘗夢居母胎十二年。及出台入杭。果應其數。師至昭慶。大揚講說。杭俗好以酒肴會葬。師為說佛事之勝。卒變葷為齋。因為著戒酒肉慈慧法門。嘗夜施摶食於水濱。漁者聞眾鬼曰。今夜雪甚。師不至矣。一鬼曰。師慈悲人必不忌我。須臾師籠燈踏雪而至。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於開元建講。緇素畢集。不葷飲者傾市邑。屠酤不售。官監有失課之言。師辭其徒曰。智者遣晉王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復杭(智者遺書云。荊溪法集眾一千。學禪三百。州司惶慮。謂乖國式。豈可聚眾用惱官人。故朝同雲合。暮如雨散。設有善萌不獲增長。此五恨也)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師所營天竺寺也。寺西有陳時所植檜。巢寇燎燬僅存枯枿。是年冬枝葉復生。因名重榮檜。賦詩刻石。以兆道場重建之瑞。治定往生淨土懺儀。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詣京師因盛稱師之道。始賜紫服。三月。天台郡人。以郡符請赴石梁壽昌講法華。八月過東掖。十月復歸天竺。天禧元年。侍郎馬亮守錢唐。雅尚淨業造師問道。師為撰淨土行願法門。淨土略傳。職方郎中崔育才。問施食之道。師為觀想一篇(見金園集)三年。丞相王文穆公撫杭(名欽若相真宗)首率僚屬訪師山中。請講法華及心佛眾生三法如義。才辯清發。衣冠為之屬目。公對眾嗟賞曰。此道未始聞。此人未始見也(別集中有講題)師以天台宗教本末具陳於公。四年。公為奏錫天竺舊名。復其寺為教。而親為書額。復與秦國夫人施財六百萬以建大殿。公致書問天台立教及解經義旨。與今古孰為優劣。師先答立教大義。次出諸子索車之文。錄古義一二。及慈恩破天台義。對智者正釋。並決是非。以為古今諸師無一可取。公覽文識義益加信喜(文見別集)師以智者昔於天台江上護生事白於公。因奏請西湖為放生池。為主上祝壽。後文穆尹應天府。因微疾夢與師會。疾即除愈。遂奉書道其事。及移鎮江寧(昇用)迓師府會。朝夕問法。一留三月。因為著十法界觀心聞住。南岳心要偈。會乾元即公以其道聞於上。乃賜慈雲之號。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仁宗母華氏。錢塘人。其父仁德)以師熏修精進。遣使齎白金百兩。命於山中為國行懺。師為著金光明護國道為靜上之。因奏天台教文。乞入大藏。事未行而公薨。天聖元年(仁宗)內臣楊懷古降香入山。敬師道德復為奏之。明年始得旨入藏。賜白金百兩。飯千僧以為慶。師乃撰教藏隨函目錄。略述諸部文義。謂玄義。統明五時廣辨八教。出世大意蘊乎其中。文句者。謂以統句分節經文。荊溪各有記釋。猶五經之有正義也(唐孔頴達為五經作正義)止觀者。定慧之異為即法華之行門也。前玄義文句。皆明佛世當機得益之事。經有託事附法觀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觀正是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無不具焉。又於普門品加別譯重頌。緇素皆遵誦之。天聖四年。諫議胡則守郡。屢入山問道。欣領法要。為施金造山門廊宇。五年中秋月朢之夕(朢作望非)桂子降於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下。乃作桂子之詩。六年正月。遣學徒往四明。致祭於法智。有祭文悼詩之作。始於寺東建日觀菴。送想西方為往生之業。九年。講淨名經。忽謂其徒曰。昔在東掖講此經。夢荊溪授我經卷。及出室。視日已沒。今吾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長用十方為意。今付講席。宜從吾志。命弟子祖韻曰。汝當紹我道場。持此鑪拂。勿為最後斷佛種人。遂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友焚筆硯也。是年八月。徙居東領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醫藥。唯說法以勉徒眾。十日令請彌陀像以證其終。門人尚欲有禱。以觀音至。師炷香瞻像祝之曰。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住此實際。受我一炷之香。或扣其所歸。對以寂光淨土。至夜奄然坐逝。師嘗製龕銘曰遐榻。既入斂越七日。形貌如生。壽六十九。夏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於靈鷲峯紅光赫然。稟法者。文昌等二十五人。登門學者以千數。度弟子若虛輩垂百人。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葬於寺東月桂峯下。與隋觀法師為之隣焉。師幼善詞翰。有詩人之風。其詩集。曰采遺。曰靈苑。其雜著。曰金園。曰天竺別集。皆行於世。有貴官注楞嚴求師印可。師烹烈焰謂之曰。閤下留心佛法。誠為希有。今先申三問。若答之契理。當為流通。若其不合當付此火。官許之。師曰。真精妙元性淨明心。不知如何注釋。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為是何義(昔師注者云。初變一為十。以三世四方互成十二。次變十為百。三世四方互成百二十。三變百為千。三世四方互成千二百。是為一根功德之數。總六根為七千二百。除眼鼻身三根。各虧四百。實得六千。為六根功德也。一為變生十百千為三疊。凡三番織成其數)二十五聖所證圓通。既云實無優劣。文殊何得獨取觀音。其人罔措。師即舉付火中。於是楞嚴三關自茲而出。仁宗閱師所進光明護國儀。至聖帝仁王慈臨無際之文。撫几歎曰。朕得此人足以致治。亟令宣召則已入寂矣。師始出家。郡校諸生。慕師才俊勉回業儒。為詩答盧積。中有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於行道四隅置熾炭。遇困倦則漬手於。十指唯存其三。其建光明懺殿。每架一椽甃一甓。輒誦大悲呪七遍以示聖法加被。不可沮壞之意。故建炎虜寇。積薪以焚。其屋儼然。暨方臘陳通之亂。三經寇火皆不能熱。至今異國相傳。目為燒不著寺。茲豈獨顯教門之神迹。誠有以彰國家之有道也。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三十年。特諡懺主禪慧法師。塔曰瑞光(行業曲記。修三昧記。天生諸集。宗源記)。
鏡菴曰。道籍人弘人必依處。此三者不可不畢備也。吾道始行於陳隋盛於唐。而替於五代。逮我。
聖朝。此道復興。螺溪寶雲振於前。四明慈雲大其後。是以法智之創南湖。慈雲之建靈山。皆忌軀為法。以固其願而繼之以神照啟白運。辯才兆上竺。於是淛江東西並開講席。卒能藉此諸剎安廣眾以行大道。孰謂傳弘之任不在於處耶。然靈山之剎。三罹寇火而不能壞。此豈非至人誦呪加功願力堅固之驗也哉。
江州太守許端夫。序其詩曰。慈雲之詩。文貫於道。言切於理。酷似陶彭澤。蓋合於情動形言止乎禮義之意。昔貫休作禪月集。初不聞道。而才情俊逸。有失輔教之義。中庸子作閒居編。言雖鳴道而文句闒冗。有失詩人之體。慈雲則不然。文既清麗。理亦昭顯。雅正簡淡。有晉宋之風。蓋其道業宏大。故詩名不行也。
法師異聞。餘杭人。潛心天台之學。每謂但解未足以展志。故汲汲以修諸三昧為要務。及來參寶雲盡通其旨。至道三年。法智弘道於延慶。輔贊之功為多。以寺宇頹毀。乃同丹丘覺圓并力經理。不逾三載眾工畢就。法智立誠誓之石。示十方之規。必聯次師名。稱二師云。後同法智結十僧。行長懺三年。誓焚軀以報佛恩。時楊文公。屢貽書勸止。事竟不行。師居延慶四十年。凡法智所修三昧未嘗不預。
法師有基。字及賢。錢唐王氏。母夢梵僧授以舍利吞之。遂有娠。生五歲。從天台壽昌法超為師。十歲受具。聞四明寶雲傳智者教往事之。授以法華止觀。隨言解義曲盡其妙。端拱元年。郡人請演教於太平興國寺。學者常數百人。每白黑月必集眾自升高座誦菩薩戒法。勸道族念佛四十年至萬人。凶年持鉢以供聽眾。祥符八年六月示疾。弟子令祥請曰。和尚西歸寧無留訓。師乃廣談圓旨經時不已。眾忽見西方現光空中樂奏。師曰。西方三聖人來也。即右脇西向而化。荼毘舍利莫數。門人悟持。結塔於慈溪之靈龜山。有夢師威儀迎往西方者。有夢師坐青蓮花對佛說法者。有夢三身如來入靈塔者。有夢彌陀授記為超壯如來者。法智聞其逝歎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可敬也。內翰楊億。致敬真相為之作讚(全三學撰行業碑。在福源○此卷一百一十八人。本紀止錄三十三人。餘者遺失)。
佛祖統紀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