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卷第二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五十函 總第部2063(宋)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建福寺法盛尼傳第二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第三
建福寺道瓊尼傳第四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第五
吳太玄臺寺玄藻尼傳第六
南安寺慧瓊尼傳第七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第八
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傳第九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第十
永安寺僧端尼傳第十一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第十二
蜀郡善妙尼傳第十三
廣陵僧果尼傳第十四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第十五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第十六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第十七
景福寺法辯尼傳第十八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第十九
竹園寺慧濬尼傳第二十
普賢寺寶賢尼傳第二十一
普賢寺法淨尼傳第二十二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第二十三
景福寺慧果尼傳第一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毘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傳弘仁。雅相歎貴厚加賑給。以永初三年(曇宗云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書見示是永初三年)割宅東面為立精舍。名曰景福。果為綱紀。䞋遺之物悉以入僧。眾業興隆大小悅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那跋摩至。果問曰。此土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高例。未測厥後。得無異耶。答無異。又問就如律文戒師得罪何無異耶。答曰。有尼眾處不二歲學。故言得罪耳。又問。乃可此國先未有尼非閻浮無也。答曰。律制十僧得授具戒。邊地五人亦得授之。正為有處不可不如法耳。又問。幾許里為邊地。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艱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鎧等五人。從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愛頂腦。春秋七十餘。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鎧。並以節行聞于時也。
建福寺法盛尼傳二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於建福寺出家。才識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雖復帝道隆寧。而猶懷舊土。唯有探賾玄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從道場寺偶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清言味理。漸染積年神情朗瞻。雖曰暮齒有逾壯年。常願生安養。謂同業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晚因遇疾稍就綿篤。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來垂虛而下。與二大士論二乘。俄與大眾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竟尋終。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敬。為之傳述云。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三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常遊行教化歷履邦邑。每屬機緣不避寒暑。南至荊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等經。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歸敬之。觀覽經論未曾廢息。元嘉十四年十月為苦行齋七日。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捨身之後必見佛者。願於七日之內見佛光明。五日中宵寺東林樹靈光赫然。即以告眾。眾皆欣敬加悅服焉。寺主法弘後於光處起立禪室。初玉在長安。於薛尚書寺見紅白色光。燭曜左右十日小歇。後六重寺沙門。四月八日於光處得金彌勒像。高一尺云。
建福寺道瓊尼傳四
道瓊。本姓江。丹陽人也。年十餘博涉經史。成戒已後明達三藏精勤苦行。晉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憑斯寺。富貴婦女爭與之遊。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處處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軀。帳座完具。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瓔珞。南建興寺金像二軀。雜事幡蓋。於建福寺造臥像并堂。又製普賢行像。供養之具靡不精麗。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無量壽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間相光明照寺內。皆如金色。道俗相傳咸來修敬。瞻覩神輝莫不歡悅。復以元皇后遺物。開拓寺南更造禪房。云。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五
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見稱。幼受五戒未嘗起犯。元嘉中遭父憂。因毀遘疾自無痛癢。唯黃瘠骨立。經歷年歲諸治不瘳。因爾發願。願疾愈得出家。立誓之後漸得平復。如願出俗住祇洹寺。勤苦超絕。誦法華經三千遍。常見光瑞。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中寶蓋垂覆其上。云。
吳太玄臺寺釋玄藻尼傳六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安苟女也(宣驗記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餘身嬰重疾。良藥必進日增無損。時玄臺寺釋法濟。語安苟曰。恐此疾由業非藥所消。貧道按佛經云。若履危苦能歸依三寶懺悔求願者。皆獲甄濟。君能與女並捐棄邪俗洗滌塵穢。專心一向當得痊愈。安苟然之。即於宅上設觀世音齋。澡心潔意傾誠戴仰。扶疾稽顙專念相續。經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沈痾豁然消愈。既靈驗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臺寺。精勤匪懈誦法華經。菜食長齋三十七載。常翹心注想願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經。不測所終。
南安寺釋慧瓊尼傳七
慧瓊者。本姓鍾。廣州人也。履道高潔不味魚肉。年垂八十志業彌勤。常衣芻麻不服綿纊綱紀寺舍兼行講說。本經住廣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瓊。瓊修立為寺。號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起外國塔。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門慧智。瓊以元嘉二十年。隨孟顗之會稽。至破綱卒。勅弟子云。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飤眾生。至於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噉之。經十餘日。儼然如故。顏色不異。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屍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堈。墳上起塔云。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八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後從師遊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闔眾嘉之。及師慧孜亡。杜於慶弔而苦行絕倫。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篤情深信初自不改。專意祈誠不捨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懺悔時息如常。誦法華經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兩食頃甦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即問僧曰。此處去某甲寺幾里。答曰。五千萬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墟嚴淨。西面尤明。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迴還豁然醒悟。後七日而卒。時年二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九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脯飴母。為口不淨不受大戒白衣精勤懺悔自業。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語木曰。我已授汝戒。尋復不見。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髮當為訪婿。木聞心愁。因述所見。即受具戒。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眾云。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十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云東寺。恭信恪勤眾所知識。宋元嘉中河內司馬隆為毘陵丞。遇抄。戰亡。妻山氏二親早沒。復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勝接待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疾涉三年甚經危篤。勝本無蓄積。贍待醫藥皆資乞告。不憚雨暑不避風寒。山氏遂愈。眾並稱貴之。後遊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隱。訓誘徒屬不肅而成。動不詢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年造六十疾病經時。自言不差。親屬怪問。答云。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頃之復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者。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從此已後夕不復眠。令人為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為我稱佛。亦自稱佛。將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十一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篤信。誓願出家不當婢採。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於別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顙晝夜不休。過三日後於禮拜中見佛像。語云。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及辯折名實其辭亹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綱紀眾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並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十二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幼出家隨師住廣陵中寺。靜少而勵行長而習禪思。不食甘肥。將受大戒絕穀餌松。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憊。祈誠慊到。每輒感勞。動經晦朔。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靜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於是牽病懺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十三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託。擕一稚子寄其房內。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見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適於某處食竟。或云。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積年。妹甚恨愧。白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擕兒依姊多所穢亂。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流淚而言。言已欲去。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於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汝當守屋慎莫餘去。妹聞此而止。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語妹云。擬作功德慎勿取也。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纏而燒其身。火已親頂命其妹令呼維那打磬。我今捨壽。可遍告諸尼。速來共別。比諸尼驚至。命未絕。語諸尼云。各勤精進。生死可畏。當求出離。慎勿流轉。我捨此身供養已二十七反。止此一身當得初果(問益士人。或云元嘉十七年燒身。或云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
廣陵僧果尼傳十四
僧果。本姓趙名法祐。汲郡修武人也。宿殖誠信純篤自然。在乳哺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及其成人心唯專到緣礙參差。年二十七方獲出家。師事廣陵慧聰尼。果戒行堅明禪觀清白。每至入定輒移昏曉。綿神淨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及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後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答曰。未有。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者乃是發起受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耳。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五百釋女以愛道為和上。此其高例。果雖答然心有疑。具諮三藏。三藏同其解也。又諮曰。重受得不。答曰。戒定慧品從微至著。更受益佳。到十年舶主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界。次第重受三百餘人。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時宴坐經日。維那故觸。謂言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轉。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語笑尋常。於是愚者駭服。不知所終也。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十五
靜稱。本姓劉。名勝。譙郡人也。戒業精苦。誦經四十五萬言。寺傍山林無諸囂雜。遊心禪默永絕塵勞。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常有一虎隨稱去來。稱若坐禪蹲踞左右。寺內諸尼若犯罪失不時懺悔。虎即大怒。悔罪便悅。稱後暫出山道遇一北地女人。造次問訪欣然若舊。女姓仇名文姜。本博平人也。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託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節。二人不資糧米。餌麻朮而已。聲達虜都。虜謂聖人。遠遣迎接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迹危行言遜。虜主為設餚饌皆悉進噉。因此輕之不復拘留。稱與文姜復還本寺。稱年九十三。無疾而卒也。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十六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也。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篤志好學不以屢空廢業。清安貧窶。不以榮達移心。出適傅氏。家道多故。符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常割衣食好者施慧宿尼。寺僧諫曰。慧宿質野言不出口。佛法經律曾未厝心。欲學禪定又無師範。專頑拙訥是下愚人耳。何不種以上田而修此下福。答曰。田之勝負唯聖乃知。我既凡人寧立取捨。遇有如施何關作意耶。慧宿後建禪齋七日。至第三夜與眾共坐。眾起不起。眾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或謂已死。後三日起。起後如常。眾方異之。始悟法相深相領照矣。其如此類前後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彌篤。年九十餘。元嘉末卒也。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十七
業首。本姓張。彭城人也。風儀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搆妙理。彌好禪誦造次無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異。文帝少時從受三歸。住永安寺供施相續。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齋肅徒眾甚有風規。潘貴妃歎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立佛殿。復拓寺北造立僧房。賑給所須寺業興立。眾二百人法事不絕。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耆艾自陳眾咸不許。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時又有淨哀寶英法林。並以立身清潔有聲京縣。哀久禪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六年卒。林博覽經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又有弟子曇寅。兼通禪律。簡絕榮華。不朝市。元徽六年卒。
景福寺法辯尼傳十八
法辯。丹陽人也。少出家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謹清慎雅有素檢。弊衣蔬飯不食薰辛。高簡之譽早盛京邑。楊州刺史瑯瑘王郁甚相敬禮。後從道林寺外國沙門畺良耶舍諮稟禪觀。如法修行通極精解。每預眾席恒如睡寐。嘗在齋堂眾散不起。維那驚觸如木石焉。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言語尋常。眾咸欽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餘。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師夢一宮城莊嚴顯麗。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裝飾充滿其中。唯不見有主。即問其故。答曰。景福法辯當來生此。明日應到。辯其日唯覺肉戰。即遣告眾。大小皆集。自云。有異人來我左右。乍顯乍晦如影如雲。言訖坐絕。其後復有道照僧辯。亦以精進知名。道照本姓楊。北地徐人也飯蔬誦經為臨賀王之所供養。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傳十九
道綜。未詳何許人也。住江陵三層寺。少不以出眾居心。長不以同物為污。賢愚之際從通而已。跡雖混成所度潛廣。以宋大明七年三日十五日夜。自練油火。關顙既然。耳目就毀。誦詠不輟。道俗咨嗟魔正同駭。率土聞風皆發菩提心。宋徵士劉虬雅相宗敬。為製偈贊云。
竹園寺慧濬尼傳二十
慧濬。本姓陳。山陰人也。幼而頴悟精進邁群。旦輒燒香運想禮敬移時。中則菜蔬一飯鮮肥不食。雖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許之從道。內外墳典經眼必誦。深禪祕觀無不必入。靜而無競和而有節。朋遊舊狎未嘗戲言。宋宰江夏王義恭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不蓄私財悉營寺舍。竹園成立濬之功也。禪味之樂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而卒。葬于傅山。同寺有化尼。聰頴卓秀。多誦經律。蔬食苦節。與濬齊名。
普賢寺寶賢尼傳二十一
寶賢。本姓陳。陳郡人也。十六丁母憂。三年不食穀。以葛芋自資。不衣繒纊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操行精修博通禪律。宋文皇帝深加禮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明帝即位賞接彌崇。以泰始元年勅為普賢寺主。二年又勅為都邑僧正。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善論物理屈抂必釋。秉性剛直無所傾撓。初晉興平中淨檢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戒指從大僧。影福寺惠果淨音等。以諮求那跋摩。求那跋摩云。國土無二眾。但從大僧受得具戒。惠果等後遇外國鐵薩羅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於南林寺壇重受具戒。非謂先受不得。謂是增長戒善耳。後諸好異者。盛相傳習典制稍虧。元徽二年法頴律師。於晉興寺開十誦律。潁其日有十餘尼。因下講欲重受戒。賢乃遣僧局齎命到講座。鳴木宣令諸尼。不得輒復重受戒。若年歲審未滿者。其師先應集眾懺悔竟。然後到僧局。僧局許可。請人監檢方得受耳。若有違拒即加擯斥。因茲已後矯競暫息。在任清簡。才兼事義。安眾惠下。蕭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昇明元年卒也。
普賢寺法淨尼傳二十二
法淨。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亂隨父避地秣陵門修釋教。淨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清潔明於事理。沈思精研深究義奧。與寶賢尼名輩略齊。宋明皇帝異之。泰始元年勅住普賢寺。宮內接遇禮兼師友。二年勅為京邑都維那。在事公正確然殊絕。隨方引汲歸德如流。荊楚諸尼及通家婦女。莫不遠修書䞋求結知識。其陶治德風皆類此也。諮其戒範者七百人。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也。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二十三
慧耀。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燒身供養三寶。泰始末言於刺史劉亮。亮初許之。有趙處思妾王氏甓塔。耀請塔上燒身。王氏許諾。正月十五日夜將諸弟子。齎持油布往至塔所。裝束未訖。劉亮遣信語諸尼云。若耀尼果燒身者。永康一寺並與重罪。耀不得已於此便停。王氏大瞋云。尼要名利詐現奇特。密貨內人作如此事。不爾夜半城內那知。耀曰。新婦勿橫生煩惱。捨身關我傍人豈知。於是還寺斷穀服香油。至昇明元年於寺燒身。火來至面誦經不輟。語諸尼云。收我遺骨正得二升。及至火滅果如其言。未燒之前一月日許。有胡僧年可二十。形容端正竟胛生毛。長六七寸。極細軟。人問之。譯語答云。從來不覆是故生毛耳。謂耀曰。我住波羅奈國。至來數日。聞姊欲捨身。故送銀甖相與。耀即頂受。未及委悉怱怱辭去。遣人追留出門便失。以此甖盛其舍利。不滿二合。云。
比丘尼傳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