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總勝集卷上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五十一函 總第部2097
南嶽總勝集敘
南嶽多古志。率皆佚而不傳。隋經籍志有宋居士撰衡山記。太平御覽引徐靈期南嶽記。宋藝文志有盧鴻衡山記。錢景衎南嶽勝概。諸書既不得見。惟有唐道士李仲昭撰南嶽小錄一卷。錄入 四庫書。此外有明彭簪衡嶽志。國朝趙寧嶽麓志。俱後出又少。故實此本南嶽總勝集三卷為宋紹興時陳田夫所撰。明人影宋鈔本。體例既佳。書亦最古。考之晁公武讀書志。有其書不著撰人名。宋史藝文志并不載是書。蓋其漏略。吾友唐陶山明府仕優則學愛古敦素。校付開雕。閱月刊成。甚可喜也。昔向子禽遊五嶽。待畢婚嫁。予以少賤從事畢督部幕府。自華歷嵩。又以都官扈 蹕。西巡經曲陽。大茂山詢考北嶽舊廟故蹟。及官東魯。祈雪泰山。信宿日觀。屈指五嶽。已遊其四所。未至者南嶽耳。而陶山先生未第時。以名孝廉遊學。足跡半天下。授經泰山之麓。撰岱覽三十卷。蒐羅古迹金石。多前人未見。茲官東南。以經術飾吏治方求吳地。記吳中水。利書寫刊。以徵一方文獻尤念。此書為鄉郡名山故蹟所在。急為廣布。予與陶山生同歲。甫及知非鬢髮漸斑白矣。薄宦思有濟於物。終不能自行意。如待畢婚嫁遊名山。恐年衰已乏濟勝之具。終日執此編。尋攬名勝。以當臥遊。或數年後即賦。遂初從陶山於瀟湘。雲夢間望衡九面。以補向禽未遂之願。則與陶山案圖考古。續補此書所不及載。又盛舉也。嘉慶六年六月朔日。孫星衍敘於金陵五松書屋。
南嶽總勝集卷上
溪山之勝。林壑之美。人所同好也。而於幽人野士。常獨親焉。必志不拘於利欲。形不膠於城市。養心於清靜。養氣於澹泊。養視聽於寂寞。然後山林之觀。得其真趣。閬中道人陳耕叟有焉。庵居南嶽紫蓋峯下。往來七十二峯之間三十餘年。心有所慕。不勌求訪。前古異人高僧嵒居穴處。靈蹤祕跡。考其事而紀之。所歷滋多。所獲亦廣。遂積而成編。名曰總勝集。凡嶽山之邃隱。與夫觀寺之始末。古今之題詠。有關於勝趣者。靡不畢錄。或謂為道者修練之要。察玄牝觀鼻機亦暇此耶。則將應之曰。雖然是編之作非特資於好事者。尋幽討勝。一時登覽之興。固有素懷淨緣。默存真趣。按集跡事感今懷昔。一旦契其夙心。發其雅志。悟修真之至理。躅前人之超然。仰山景行。魚筌兔蹄有在於是。則於是編之作。庶幾為知者有取也。隆興甲申上巳日拙叟序。
南嶽總勝集總序
衡嶽之記。有尋勝證勝大小二錄勝概集衡山記。皆近代好事者。編集疏略何多。並各執於一隅。不能廣其登覽。故僧作尋勝。則道家之事削而不言。道作證勝。則僧舍之境闕而不書。不惟不究二教之始終。抑亦蔽諸峯之殊異。至於監嶽廟事。楊臨縣尉錢景衎雖併而錄之。其中勝概瓌奇靈蹤昭著百得三五而已。愚因圃暇。合前四記。廣為修之。刪其重複。補其闕略。寥寥空山綽有年歲。漫峯跨谷。未始云勞。探勝尋真。頓覺志勌。搜求內教。博採仙經。并討舊記。斷自三皇已來。迄於我宋。約數千萬載之間。得道真仙。凡經涉於南嶽者。必為之纂錄。敷至四五萬言。分為上中下卷。不問觀寺。皆考廢興。且嶽廟者。周秦以前祠在祝融之上。禮秩比三公。漢唐封以王爵。今廟佐鍊玉峯下。又按衡嶽觀宇洎真仙得道者。據前四記。並云起於晉太康中為始。則是晉之已前未有宮祠。蓋可知矣。又詳按黃帝內傳云與西王母於宮中別營仙館。又於華山.嵩山.王屋山.泰山.衡山.終南山及諸洞天。皆造王母觀。以候神也。以今考之。蓋緣湮沒既久。了無遺迹。豈有國家壽山係第三洞。天中有四福。地上歷千古。至晉方建宮觀乎。必不然也。即今華山南下有古王母觀。至今世度女真焚修不輟。可以為證。則內傳之言果不妄矣。又夏禹王於衡山致齋。建清泠宮。以安奉虞舜之像。即知漢秦以前至於上古。建立宮祠。逮真仙棲游者。不減於晉唐。故舉一二為標題。爾今則上敘峯巒靈迹嶽祠次之。洎歷代帝王傳經受道。中敘觀寺興廢。兼得道異人高僧嶽中所產靈異。下敘唐宋得道異人高僧。洎隱逸敘古跋記。前後第而踵之。年數相參。班班可採。尋幽賞勝之士。為之司南可乎。隆興改元重九日。九真洞老圃菴蒼野子陳田夫耕叟。
南嶽總勝集卷上
上真記云。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即衡岳也。衡岳者五岳之南岳。即周官所謂荊州之鎮也。又夏書云宛委山也。道典云。五岳五山各有儲佐。昔黃帝遊觀六合。徵召神靈。見東中西北四岳。並有佐命之司。惟有南岳峙而無。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章詞三天。太上使命霍山潛山為南岳儲君。拜青城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岳以鼎鎮。舉德正而為主。儲君者衡岳之副君也。述異誌云。南岳者盤古左臂。至漢武南巡。以南嶽遼遠。乃徙其祭於廬江。亦承軒轅副義也。湘中記云。衡山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軫宿。銓德鈞物。應度璣衡。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故曰南嶽。禹貢云。荊及衡陽惟荊州。又云。南巡至于衡岳。(孔注南岳衡山也)«爾雅»云。霍山為南岳。即衡霍也。又五岳經云。廬山.麻姑山.玉笥山.洞陽山.大圍山.九疑山.羅浮等山.為之佐命。徐靈期南岳記云。朱陵洞天名太虛。小有之天。周迴八百里。中有青玉壇.光天壇.洞靈原洞.真墟四福地。迴雁為首。岳麓為足。又五岳真形圖云。上有流丹。方四十里。生芝英。南有天津甘泉。得飲之長生不死。東有玉砂曾青白石英。西有崑水。北有赤芝。自下而上。九千七百三十丈。東至洞陽。西抵白鶴雲陽面其南大圍踞其北。西南臨湘川。自湘川至長沙七百里。東北至長沙二百七十里。西踞衡陽九十里。石鼓乃朱陵之西門。青草是衡山之左腋。越縣三十里。夾道杉松蒼翠不斷。雖盛暑不假張蓋。其爽籟飄蕭激人耳目。道有四亭。為遊人頓息之所。其山形勢。九向九背。應九陽之數。觀覽無極。實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故冲妙先生李思聰南岳朱陵洞天詩云。靈峯七十二巑岏。紫蓋芙蓉杳靄間。影浸瀟湘盤地脈。秀擎翼軫插天關。真君玉冊光千古。赤帝璇宮鎮八蠻。好比吾皇大椿算。萬年松在最高山。本隷衡陽。至天福五年始割於長沙郡。淳化中衡陽太守成珣。復乞附著衡陽。四年方詔依舊隷潭州。以便國家祈禱民之輸賦。則從制置使雷有終之奏請焉。
五峯靈跡
〔祝融峯〕
者。昔炎黃之世。祝融君遊息之所。因而名焉。故廣記云。祝融棲息於衡阜者是也。融頂形似朱雀頭。元氣上連。熒星太陽炎老君所治。其中主夏氣。長養萬物。使丙丁之神行天德。使己午之神正地氣。萬神常以立夏之日昂此峯。入赤石玉闕。謁炎老君。受天玄符。各還四方。召使百神。斬殺惡鬼。所以佐天地長人物也。其衡山君領仙官。服朱光之袍。戴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嶽神姓崇。諱徐真人云。融頂西南崑池甘泉神津之水。飲之長生昇仙。若君山之酒。嵩山之石芝。昔葫瓢子隱夕陽石室。得飲之成道。其溪曰夕陽。溪山高九千七百三十丈。在眾峯之北最高嶽之絕頂。下視眾山如坵垤。雖紫蓋雲密等峯亦不可侔。故盧載詩中一聯云。五千里路望皆見。七十二峯中最高。南有祝融廟。基址在焉。舊有光天觀。按福地誌云。係二十二光天壇福地。東有息菴。乃白雲先生延何尊師問道處。又有上清院。隈巖鑿壁架險而居。昔有隱者號嬾翁。惟吞符餌茶。隱顯不常。建隆末西入華山西有青玉壇。係二十一福地。故洞淵集福地誌詩一絕云。玉壇相對壽山高。峻極長疑壓巨鼇。住息真人曾隱此。洞前親種碧蟠桃。昔楚靈王時融頂崩。獲人皇九首之圖。按圖經云。青玉壇上有仙人行道處。逈然孤絕架險而上。國家修金籙齋畢藏。金龍玉簡亦於此處。又嶽圖經云。下有火山芝。神農本草云。赤芝生衡山(赤芝即火山芝也)。夜有靈光如飛燭。俗呼為聖燈。草芝圖云。衡山有九芝。三本生滿谷在蓮花峯東。三本生此壇下。三本生金簡峯東。又地理誌云。衡山青玉白璧二壇(青玉即仙人橋也。白璧即光天壇也)在此峯尖之上刺天仙如金字之狀。其上廣可數尺。亦猶桐柏之金庭句曲之金壇也。隋易觀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寺中伽藍土地。乃道觀之真宮土地。寺僧或絕於香火。即供寺之泉源枯涸矣。釋氏復以其青玉壇改名羅漢行道壇者是也。又有仙梨樹。湘中記云。祝融峯東有仙梨。大如斗。赤如日類萍實也。亦猶青城之牡丹.太華之蓮花.羅浮之籠𥮨竹也。又有石髓。昔衡陽令潘覺見之。石裂有紫泥出。經云。名出五百年一開流出。人得之喫即白日輕舉。又有蛟松。或變成大蟒。魅人不致害。拂壇松名矮樹萬年松。高不盈丈。根榦獰翠。怪狀如龍。乃。
吾皇比壽之松也。又有虎跑泉.夕陽溪.賓日亭(可觀日出)龍王堂.定心石.把鍼巖.最勝巖.夜光巖(多蓄山魈)雷池風淵穴。每雨將作陰風怒號自其穴而發。故本朝陶弼有登融峯一絕云。曾到祝融孤頂上。步隨明月宿禪關。夜深一陣打窓雨。臥聽風雷在半山。
〔紫蓋峯〕
高五千四百餘丈。有紫霞華籠之狀。其形如蓋。亦謂之華蓋峯。又云小紫蓋者華蓋峯也。諸峯並朝祝融如拱揖之狀。獨此峯面南。乃朱陵洞天之源向南故也。祝融位配火德。雖為五峯之尊。上有青玉白璧二福地。以掌地仙之司宜卑於洞天也。又其形勢宛然南向已。故唐杜甫有望岳詩其略云。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是也。湘中記云。每天氣澄明。有雙鶴徊翔其上。今有鶴鳴臺.仙茶竈.白鶴泉.寶露臺。夏禹埋寶露瓮於此臺下。中貯紫金玉膏。人得服之長生。又方輿記云。峯頂有仙人池。鶴鶄夜鳴有似更轉。東有天寶臺。西有紫蓋院。昔傅待仙得道處。又譚峭於此煉丹。又陳藏器尚先生居之。廣植榧樹。茶園下有王氏藥堂。在翠麓巖。久服山芹何首烏。年百二十餘。後遷永和峯下。就靈澗夜樂泉修靈劑也。
〔雲密峯〕
高五千三百餘丈。南下有雲峯寺。西有大禹巖。昔禹王致齋祈真處。又有丹霍仙人石室。在峯之西北。凡遇陰晦之夜。有仙燈出見。跳躍如飛燭。或云。昔周君紫陽曾窖丹於此。西北有隱真平。上有會仙壇。在亂峯之中。坦然而平。周回五七里。洞天福地。掌職眾真皆較功遊息之所。常有祥雲覆之。峯半有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十丈。皆蚪之書。曩有樵者。見石壁有兩虬相交碑上雙睛掣電字石光瑩。目不可正視。怖畏走之不已。此後了無見者。亦猶天台之金銀橋.北岳之玉梁。古今皆一見也。畢田詠禹碑詩一絕云。治水功成王業興。嘉謨垂世坦然明。琰刊蚪猶難識。況在深雲隱不呈。又有秀木交枝。芳草連條。黃鳥白猿異響同韻。北有流洲岸有白玉床榻。几下有玉沙泉。色如丹得。飲之昇天。西有桃花源。因游僧惠光訪此。見桃花爛然。摘數枝而出。人皆訝之。引友再訪。了無所有。
〔石廩峯〕
高四千五百餘丈。湘中記云。其峯聳峙。遠望如倉廩之形。有石像立門兩傍。或暴風雷雨。山下居人聞閉石門之聲。傳云。是朱陵洞。天之便門。晉時毛景為衡陽令。蠻民咨景曰。廩中皆蜜。景致齋虔禱。親往視之果見。遂拜而取。餌之昇仙。又有餘糧石。昔禹王之遺糧所化。又南陽道士遊是山。登絕谷(一云滿谷)而不出。本朝至和中。有道人李混融。於此採茯苓。餌之成仙。又荊州記云。一名石囷。於石室中嘗聞誦經之聲。又云。石囷峯在滿谷之東。謂之小石廩也。方輿記云。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闔。闔者亦有關鎖之形。又湘中記云。開則歲儉。閉則歲豐。記云。昔劉遺民遊衡山至絕谷。遙見二石。囷隔水不得渡。復還遇一叟云。夕陽津之東石囷中皆仙方上藥。劉再往路迷不復至。因曰迷津。故畢田石廩峯詩略云。時雨聞開闔。年秋識儉豐。又云。新陳四時雪。啟閉一天風。上藥何曾得。迷津路罕通者是也。上有玉清觀。頂有陳真人鍊丹臺.鬼栽石雷泓風穴.誦經壇.浴丹泉。東南太清觀基。西有洞陽宮基。正東有太初觀基。
〔天柱峯〕
高四千八十餘丈。其形如雙柱。兩頭端聳百丈。九域誌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此其六也。山下有天柱寺。山西北有石室。吳太和年。有野人李洞巖叟居之。自云。昔魏夫人植香白芷於此山。若人以菖蒲製而服之。可以壽同天地。但法無大小誠信者得之。我往來於此五十餘年。今一百一十七歲不。晚往青城未逾兩月。夜望其居處。炎火騰空凌晨。山下人往觀之。了無所有。北有菴址石穴。但見亂草冷灰。時復有道人採藥於絕頂。竟不知居處。昔西晉陳興明遇二神人。傳道於此峯頂。
五峯之外。有六十七峯。靈跡雖劣於五峯。亦有可觀者。今各依五峯所隸。次序詳錄于後。
〔朝日峯〕
昔殷先生誦經負暄朝日之所。因而名焉。
〔側刀峯〕
東有石室。慧車子修行處。三國時。李意期遇之。而能遁形隱影。逆知人之休咎。寓之於陰陽數。又有薛幽棲禮斗壇。壇周回生尺鱗草。一名玉燈臺。其葉層層間疊。根紫乳紅。似杏葉而軟。採之不見。火忌鐵器為末。人服之不闕。忌五辛血腥之類三年。而通神延生不老。又能乾汞立成馬牙汞為真寶。昔譚峭常採之服方寸匕以助內藥。後立化於蜀山。
〔惠日峯〕
昔高僧初憩于此。後隋帝詔赴慧日道場。又唐高僧久居彌勒菴。談論經教。該博宏辯。歸依者盛族也。自撰十八高僧傳。後赴詔稱旨賜號惠日。古曰秦人峯。門弟子更今峯名。
〔碧蘿峯〕
與煙霞為隣。下瞰大明寺。當遊山大路。觀音巖.育王塔。皆列其下。俯視岳南。極目千里。
〔煙霞峯〕
南下有大明寺。後有大明塔.爛柯巖。前有行道壇。東有李鄴侯端居室嬾瓚巖(已上五峯為祝融之所隷)。
〔金簡峯〕
昔黃帝受戒經於此。今有受經壇.黃帝巖.黃樂洞.乃章詞三天之所。東有大禹巖。禹王致齋夢蒼水使者南上帝君授金簡玉書。因而名之。女有斷石源隱真平。西南水源有石。高數丈闊數丈而中斷。其石崖上有石刻字云。玉砂之水。如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長。或人到此。惟聞石下有水聲。聽左即在右。聽右即在左。記云。若人尋得水源處。有一梨樹。以石擊樹。仙人自出。昔賢題斷石源一絕云。一酌丹華享萬齡。遊人競訪只聞聲。那知坎井埋砂久。猶得全家壽幾生。東有仙竈巖流丹。崖上生珊瑚芝。陰晦之夜靈光出見。俗呼聖燈也。又曰光明臺。
〔會仙峯〕
昔薛幽棲注靈寶經。值雙子辨白先生。談玄論五真遊神之妙。忽香風匝坐。瑞氣凝煙。雙乃登西臺。隱映見赤君乘空而過。瞻禮之次。忽失所在。煙氣遂散。下有白雲先生堂。
〔降真峯〕
仙錄云。昔炎帝公主致齋祈真。感玄君降傳道。後數年易形鍊骨同飛昇。
〔仙巖峯〕
下有石巖。高敞容一二百人。昔劉根先生於此鍊神朝斗修帝一之道。東有醮壇。燈具祭鑪就石而成。又有風穴.長生池。懸泉滴瀝巖間。冷冷然音韻如琴。亦猶小潛山之聽泉.岣之應泉。下有仙泓靈草。風洞南有大洞。是朱陵之東門。故曹道沖詩中一聯云。長生門戶分明啟。大洞煙霞咫尺連是也。下有集仙觀.丹霞菴基。
〔芙蓉峯〕
帝紀云。昔赤精子授顓頊帝微言經於此。今有傳經壇。咸和中。山南見數童子與群白鶴遊翔其上。
〔靈隱峯〕
下有伏虎巖。舊記云。廣明末。有野人張白醪辟穀。日飲渾酒未嘗醒時。來往衡陽。晝臥石皷洞。夜歸巖中。人數見之。虎臥巖前。無敢近者。或詢之來往。答云。拂地來拂地去。頭上插野花。每念謌云。山花頭上插。濁酒口中斟。醉眼看醒漢。忙忙盡喪真。後亦不知所往。樵者見之。但破鉢而已。虎亦從此不來。後五年里人見之於成都下有菴宇池塘西有張元和尸解處。
〔碧雲峯〕
在紫金臺下(紫金即寶露瓮也)鶴鴻臺。西南望雲陽如潑藍黛。
〔棲真峯〕
下產雲母金漿銀液。舊記云。昔武陽洞人遇野人。披髮草衣。身臺長寸餘。見之而走。野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知汝至孝不殺物。今日相遇亦有分。我棲此久。常服蒼耳。今二百餘歲。吾教汝服之。但連拜不已。乃指草令視之。忽失所在。自後服之。已久力蔽百夫。壽百餘歲。因一日假寐。復夢前野人。乃告兒孫側臥而奄。
〔靈芝峯〕
唐咸通中。有李生野人能琴棋。面如處女。常在荊襄。往來長沙。父老兒稺。時見之狀貌迄今如一。常謂人曰。此山乃至陽之地。以一陰為中(中主也)宜煉水石之精久服之。身輕而炁住。賜實而骨堅。是此光明粉(即雲母也)吾朝遊棲霞。暮宿靈芝。琴碁之友善女峯西(琴棊之友即耆闍善女也。棲霞君是桂林北往反二十里)。
〔華蓋峯〕
隋大業中。高僧於此修行。休糧誦呪服黃菁。人問之不言。後入蓮華峯而隱。南有華蓋院。乃華蓋君雙子辨修行處。又譚峭丹成後於孫登壇尸解。山北多生長生草。收之雖久乾甚略。以湯沃之則青翠如初生。若孕婦臨產煎湯飲之。即時便下。又名催生草今他山亦有。
〔紫霄峯〕
下有銓德觀。上有駕鶴亭。紹尹菴基。昔東晉尹真人冲昇之日。有白雲蒙蔽山谷。三日不散。後門人建白雲堂。今在觀內。
〔喜陽峯〕
南下有北帝院基。北有田真巖。西隣紫霄峯。亦曰喜王峯。今以觀之龍山者非也。
〔未帝峯〕
古曰煉玉峯。上有惠車子尸解處。東有趙澗石棊盤。後有石刻詩。識字者不得見。傳云。三島石每島如鍋釜狀。下透無底通海。
〔軫宿峯〕
在祝融西南下踞岳祠之北。上當軫宿。下臨已地。漢天師第七代孫獲天書之所。後隱蜀山。峯之北隱密處多生地不容草。採取汁同雄黃末調服之。大解蛇傷。以其滓傅之傷處。雖蝮蛇五步。至毒亦不加害。蛇藥尤多。其効至速不出此草。況朱陵。是注生之府。遷善之鄉。雖山內外三百餘里有毒蟲猛獸亦不傷人。地氣融和。水甘土美。居之者不假所修。亦能長壽而得善終。蓋亦壽山之廕也。
〔柿蒂峯〕
下有靈源源響而不見水。但聞石間冷冷然如人共語。亦猶牢山之聽石。萬歲山之話石。下通靈壽澗。澗之深陰巖壑中多生靈壽木。枝柯皆對節。或如品字者。人採之為拄杖。又曰。萬歲藤。
〔靈應峯〕
昔鄧郁之。字元達。南陽新野人。有祛邪馘毒治病之符印。救無不愈。因採藥夜宿石穴。夢神人曰。汝有功將徵召。宜應時眾仙候汝。覺而驚喜。於天監初臺司奏。少微星見長沙分。勅監軍採訪。詔之後煉丹成。而遷前洞。果眾真會而迎之。同昇周靜真因立名也。
〔瑰霄峯〕
昔齋張司空謁融頂。回登此峯。宴坐久之。環眺群峯。見陰氣太盛浮屠之舍比鱗。遙觀大江之南。祥煙瑞霧繚繞亘天。隱隱數峯高插雲漢。謂左右曰。此非紫麟乎。遂領家南渡。山之西有長髮草最多。凡折一莖。其中皆如細絲。毫毛不見。火為末以清油搽頭上。可令髮長。又有金露盤生幽陰處。採之頓黑闇所。隱隱有光。亦經半年不乾。仙方內載此草通靈。亦罕有用者。杏葉金線不及之。
〔石囷峯〕
有二石形圓。中有石室。在幽谷之上。採藥人嘗聞室中有誦經之聲。又有石乳。得餌之長生。或云。石囷附石廩峯。東有太清觀基。在玉清觀之東北。今無考據有基址。舊有菴宇。
〔香爐峯〕
南下有寶勝寺。上有紫蓋院基.仙茶竈.乃傅待仙煉丹處。
〔日蓋峯〕
左瞰聖壽華嚴。右眄南臺天柱。
〔女善峯〕
昔有一女。垂髮至腰。身上毛長寸餘綠色。人嘗見之。問云善。因呼之善女。或見在耆闍峯。與道人李遐周為琴棊之友。
〔集賢峯〕
下有南嶽書院。李泌張九齡常談論於此。故得其名。南下有衡岳寺。
〔吐霧巾子二峯〕
與白馬峯相連。並是本縣主山峯頂吐霧與雲密相應。境內定雨常時不差。下有白龍洞。北有仰天臺神廟尼寺基。亦有菴宇。僧道居之。
〔白馬峯〕
按«山海經»云。昔夏禹於此殺白馬祭天。仰天而嘯。夢繡衣童子自稱蒼水女夷使者。授金簡玉文。因而名焉。又曰仰天臺拾遺云。昔紫虛元君篆符逐白龍之所。今俗呼白龍洞。但有神龍廟。上有菴宇。僧道居之。
〔馬鞍峯〕
在平野大路之南。並無佳致。
〔彌勒峯〕
唐有道者遊南岳。葺隋高僧智頴舊菴而住。自云彌勒。通博三教。衣衫不檢好睡。後應詔不回。土人因稱彌勒(已上二十七峯。係屬紫葢所隷)。
〔碧鷲峯〕
在九真洞北。唐末有王先生。亦不知其所修。卜菴於峯南。因覽五峯形勢殊異。清煙瑞炁蔽於山巖。芳卉仙葩映於溪谷。信山記云。秋實冬根之藥。春三夏五之苗有之矣。予平昔所得之祕將成於此乎。乃令山童採五峯靈草。卓壇劍步星罡。按周天調水火煉三素丹。大藥延年輕舉。小藥濟拔沈痾。久而聲流帝都。奉詔遷中岳以便修問。
〔白雲峯〕
西有白雲寺。下有龍潭。神龍出入靈感人帶葷茹者不敢近之。乃朱陵洞天之東便門也。與前洞斷石源相通。下有白雲洞。
〔高奇峽峙二峯〕
屬湘潭界去南岳數舍之地。並無佳致有寺。亦不係岳境。
〔靈麓峯〕
(即岳麓也)在潭州湘水之西。係二十洞真墟福地。故詩云。玉洞仙壇長冷落。真墟巖竇色常新。可憐城裏悠悠者。不識瀟湘四季春。湘中記云。中有抱黃洞。下有洞真觀。乃東晉鄧郁之修內外丹處。後昇真於南岳。每歲至秋。仙鶴常集於洞口。至今不絕。我朝任睡詩云。得道真仙去不回。空遺宮殿起崔嵬。千年勝地多殊感。群鶴翔飛歲歲來 本朝改賜景德 徽廟朝改為岳麓萬壽宮。左右有道林岳麓二禪寺。昔賢詩中一聯云。雲藏一福地。路隔兩禪林是也。唐軒轅彌明嘗隱于此嶽麓書院。則居其中。本朝祥符年有秀水黎白。於此遇道士張抱黃。傳內八卦繫辭。修之成道。山無禽雀。洞有礐石。東有君真巖。西有舍利塔.道鄉臺.漢皇廣白鶴泉.風雩亭.皆佳致也。又有跛仙遇呂洞賓。同來往洞中。數過城下。人不測之(已上五峯係屬雲密)。
〔石榴峯〕
南下有洞門觀基。北有夕陽溪.夕陽巖.倒洞。北下有迷津。昔人尋藥路迷。但見榴花如火。行至滿谷而遇老叟。把石榴花告曰。仙藥不遠。言訖不見。人後反洞陽宮言於道友皆訝之。又咀榴花而休糧。不知其終。又南下有避秦人惠雍真人水假處。人呼張翁潭。
〔採霞峯〕
古應相峯也。齊楮伯玉。字元璩。隱南山十餘年。妙該術解。採煉吐納。夜有神人。告齊高祖曰。南嶽有異人。與陛下祈福。因採訪詔之不起。後端午夜。夢見煉丹。帝曰。此仙伯也。先君曾詔不赴。因詔吳會二郡以禮資遣。勅建太平觀。遷瀑布山下門人王僧鎮。名曰應相。
〔白石峯〕
與應相峯重疊。下舊有菴宇。
〔永泰峯〕
古曰朝真峯。東有古觀基。南有古寺基.龍真澗。上有殷先生朝斗基址石恪隱室。
〔九女峯〕
,或云。舊有九女廟。今西北見有九子巖。並無文可出。
〔雲龍峯〕
西下有西真觀基。道錄云。西漢蜀青城山道士王谷神皮玄耀修真之所。後唐有董奉先繼之修行。復入衡陽尋真觀。今存誦經石洎石像真人。北有雲龍寺基。
〔雙石峯〕
下有雙峯能仁二寺。北有瀑布玉虹亭.楚安寺.拾穗巖。
〔明月峯〕
在雙石。東北有承天.楚寧二寺。
〔青岑峯〕
下有東林.西林二寺。
〔普賢峯〕
東北有石室。以休為名。唐高僧鬚髮鬅鬙居之。並無煙火器具。人有詰之。但云休休僅七十餘年。壽百數十歲。或云。曾遇宋宗炳。傳道而不食。舊記云。下有普賢觀。道眾皆十方盛德之士。講論幽微。聲聞上國。奉詔賜普賢額。兼莊田以備焚修。峯因觀得名。本朝賜冲真為額。
〔岣嶁峯〕
南下有法輪寺。後有仙王殿.雷洞.妙喜洞。道人亭。韓愈詠禹碑略云。道人獨上偶見之者是也。徐靈期衡山記云。雲密峯有禹治水碑。皆蚪文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最為勝絕。今法輪寺。有道人亭。傳云。昔有道人。見之於岣嶁。後韓文公有是句。今兩出之。
〔會善峯〕
古曰毛女峯。下有會善寺。乃十八高僧相會處。最為禪悅講習之所。因更其名。
〔潛聖峯〕
昔高僧希遁遊南岳。遍尋方廣寺。訪慧海尊者。經年了無蹤迹。忽一日見精舍。號方廣。遇尊者詰之來遲。宿送出。人屋並寺了無所有。因以名之。又房日茨先生三時修玄白之法於此。辟穀被山魈所惱。因遷九疑山尸解。又有祝融寺僧。於他處抄化五百副供器。約施主訪山寺。或日遍遊並亡名跡。至暮望融頂之西。隱然精舍見化主。云何來晚待之甚厚。遊西軒有服黃衣貴人假寢。僧曰聖帝也。避喧穢憩此。洎送出門了無所有。但荒山而已。
〔蓮華峯〕
下有方廣寺。八山四水周回環匝。昔人題詩略云。寺在蓮花裏。群峯附花葉。又范寅亮一聯云。寺藏螺髻頂。人在藕花心。北有靈轍源車轍。迹記云。昔羅漢居此。鬼神運糧。車轍道也。東望芭蕉菴。乃宋高僧宗炳修行之所。北有靈源塔。
〔天堂峯〕
東有石室。殷景童禮斗石定志龕自種柴葫勝於出處。又草衣和尚曰定名。後遷妙高峯。結草為衣因而呼之。其草莖兩兩相纏。如絛有垂頭。名曰羅漢絛。自天堂潛聖巖竇中多生。昔傅待仙嘗採之以結朱汞作丹頭。因曰仙人絛。故丹房錄中詩一聯云。巖前收綠索。火內伏丹砂是也。其草自巖而垂。亦曰垂巖草。昔人詠羅漢絛詩云。五百移棲絕洞深。空留轍迹杳難尋。綠絲絛帶何人施。長到春來挂滿林。
〔祥光峯〕
古曰鶴鳴。北有靈田。一云靈原靈穴。舊集云。蕭靈護窖丹於此。端拱初。常有丹光出如飛燭。豫章道士遊山。密有所感。誠志求之不遇。後有一卒到此山。於靈穴獲道經數卷外貨之。
〔回雁峯〕
在衡州城南。按圖經云。是南岳之首。雁到此而止不過南矣。遇春復回北。故月令云雁北鄉者是也。杜荀鶴有泛瀟湘詩中一聯云。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別衡陽南。有戲魚洲合。江亭龐居士無生菴.景德觀。舊有石鼓寺。今石鼓書院即寺之故基也。又有雁峯使者事具下卷(已上十七峯係石廩所隷)。
〔彌陀峯〕
東北有巖。虛險而暗。室前數步不容足。古木怪藤蔭蔽。閴無人跡。舊記云。昔人嘗聞誦經聲。傳云。有高僧居巖不食。念彌陀佛號。朝廷徵不起。後得道。因號彌陀峯。下有彌陀寺。賜般舟道場。
〔屏障峯〕
在天堂之東。上有煉丹壇.朝斗石。
〔永和峯〕
上有永和臺。舊傳有觀寺二基。
〔耆闍峯〕
謂山形像與天竺國耆闍無異故名之。西北有菴巖基址尚存。舊記云。昔有善女不知何氏。人問之。但斂袂而悅稱善。因呼善女。或曰。善女常誦黃庭經。自云。琴碁寓樂。有李生者。寬中柔外元田走馬逢人。常言之而稱善。後亦不知所往。李遐周云。善女峯西下有翠塢有契沆大長老塔。
〔靈藥峯〕
東北有石室。蕭靈護洞真集云。修丹之士欲採靈藥異草以製煉丹石者。此山中外五七里。大約十數本。皆仙品上藥。他山雖曠逈巖壑幽深。較之靈草不及此山。昔新野先生丹材漸備。所患一二難討。與徐君周游三湘。因復南山。此峯採藥後丹成。因而名之。
〔碧岫峯〕
下有岫峯寺基。西北有西臺觀基。又曰太初觀也。無文可據。舊有菴宇。
〔安上峯〕
西南有止觀寺.攝授寺.安樂寺.靈巖故基。趙季西書齋墨沼。皆在前後。有舜廟.舜溪.舜洞。昔舜因陟方九疑過此。
〔靈禽峯〕
北有梁雙襲祖朝斗壇。唐薛幽棲亦於此壇尋真祈感。周回古木參天長林蓊蔚。上有音聲之鳥。成群而飛。羽毛異色。紅碧相間。其音如笙篁上不相和而鳴。常棲此峯。因而名焉。
〔鳳凰峯〕
昔祝融君登南岳謁玄君。感碧雞鳳凰集于此峯。山上生竹實。古詩云。文鳳集南岳。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陵紫雲。豈不曾辛苦。羞與黃雀群。何時嘗來儀。順于聖明君。又馬融賦曰。惟悟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記云。上有峻坡而生梧桐。朱鳥薦瑞故來儀焉。
〔文殊峯〕
昔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巡禮古迹道場至峻坡。西望見金色瑞相。見半空敬禮啟白云。七佛祖師。後問彌陀和尚。曰文殊菩薩。因名之。
〔擲鉢峯〕
上有定心石。下有隱身巖.虎跑卓錫二泉.觀音馬祖二菴.八功德水.三生藏.嶽心亭.兜率橋。皆列於前後。左右隸福嚴寺。傳云。昔思大和尚擲鉢乘之。赴陳主之詔。因而名之。
〔瑞應峯〕
上有大木。根柯蹣跚隆起如龜狀驟見者可憚。因建壽星殿。以為祝 聖之所。下有南臺寺。
〔雲居峯〕
下有雲居寺.石橋.凝碧亭.金牛路.退道坡。與南臺比隣。當遊山之大路也(已上十三峯係隷天柱)。
嶽有一洞天
南嶽衡山第三洞朱陵太虛小有之天。
嶽有四福地
洞真墟福地(在岳麓第二十)
青玉壇福地(第二十一)
光天壇福地(第二十二)
洞靈源福地(第二十五)
二境
白雲峯之西青岑峯之東。其形九向謂之聖境(聖謂朱陵宮)。
朝日峯之北岣嶁峯之南。其形九背謂之靈境(靈謂方廣寺)。
三澗
靈澗。通於仙源而多仙藥。因得其名。舊曰龍真。出天柱峯下黃庭觀。南合壽澗。流注平野。以滋禾田。
壽澗。水源最高聖壽觀。因以其名。出紫蓋峯西下野人巖。經麓苑下至觀前。合注島石。經嶽祠靈壽橋。合流靈澗。以滋禾田。
洞真澗。通接朱陵洞府。水勢懸注如簾。亦由水簾洞。其源最高與諸峯齊。出紫蓋峯東祝融之南。至洞靈源下會真觀。流注平野。以滋禾田。
六源
斷石源
桃花源
洞靈源
靈源
靈轍源
大水源
六門
大洞(洞天東門)
兜率潭(洞天南門)
石鼓洞(洞天西門)
龍王山潭(洞天北門)
白雲潭(東便門)
洞門觀(西便門)
九溪
舜溪
禹溪
清溪
明溪
雙溪
涓溪
宏溪
雲溪
夕陽溪
十五洞
朱陵洞
黃樂洞
舜洞
白雲洞
西明洞
觀音洞
疊相洞
前洞
玉清洞
九真洞
妙喜洞
靈境洞
寶真洞
羅漢後洞
倒洞
十六臺
朱陵臺
天寶臺
放鶴臺
般舟臺
般若臺
南臺
高臺
洞靈臺
七寶臺
尋真臺
仰天臺
永和臺
紫金臺(又曰寶露)
天香臺
凌虛臺
西臺
十四塔
釋迦舍利塔
阿育王塔
三生塔
文殊塔
靈源塔
觀音塔
二生塔
石頭塔
禪林塔
大明塔
懶瓚塔
拾穗塔
聖塔
契沆塔
二十三壇
青玉壇
光天壇
赤松壇
禮斗壇
昇天壇
降真壇
朝真壇
傳經壇
飛流壇
行道壇(二)
朝天壇
孫登壇
煉真壇
祭升壇
誦經壇
會仙壇
受戒壇(二)
煉丹壇(三)
講經壇
三十八巖
黃帝巖
大禹巖
丹霍巖
避秦巖
上清巖
劉真巖
靈書巖
隱身巖
仙竈巖
野人巖
鍊丹巖
醮斗巖
負暄巖
夕陽巖
控豹巖
嬾瓚巖
把鍼巖
觀音巖
白鶴巖
休巖
夜光巖
最勝巖
搗藥巖
休糧巖
龜巖
田真巖
伏虎巖
廣成巖
石乳巖
下巖
孔雀巖
草衣巖
飛符巖
誦經巖
上巖
靈巖
拾穗巖
宴仙巖
二十五泉
玉砂泉
鶴鳴泉
觀音泉
夢應泉
甘泉
虎跑泉
夜樂泉
得道泉
浴丹泉
普容泉
懸泉(又曰鳳凰)
金砂泉
白鶴泉
卓錫泉(三)
靈泉
洗藥泉
白龜泉
雷霆泉
安樂泉
蒼龍泉
一酌泉
九池
仙人池
長生池
浴丹池(二)
法雨池
洗鉢池
雷池(二)
洗藥池
八堂
白雲先生藥堂
王氏藥堂
陳先生丹堂
王先生煉丹堂
荊臺隱士經堂
李泌相公書堂
韋宙相公書堂
盧璠舍人書堂(今壽棋觀是也)
敘嶽祠
嶽廟。在紫蓋峯南下.喜陽峯之西.集賢峯之東。吐霧面其南。軫宿踞其北。周圍二三里。約八百餘間。千杉翠擁。萬瓦煙生。一水三朝。群峯四合。靈壽澗水九湍三疊下注島石。遶赤帝峯。分枝東流入廟內。鷄鳴池出櫺星門外護龍池西流合入澗。分注平野。本名司天霍王廟。以南方屬火。配神曰祝融。按五岳經云。南岳山形似朱雀。太陽炎老君所治。元炁上連。熒星炎老君以理其中主夏炁。長養萬物。使丙丁之神行天德。使己午之神正地炁。萬神帝以立夏之日升此山。入赤石玉闕謁炎老君。受天玄符。各還四方。召使百神。斬殺惡鬼。所以佐天地長人物也。其衡山君領仙官服朱光之袍。戴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岳神姓崇。諱。後至三皇。淳朴既分。漸有所治。付之於地下主者。炎帝甲理之。唐司馬天師云。岳神乃地下主者非天真也。太上以德薰南岳。昔黃帝登封日岳神。遊歷巡狩。至秦隋氏。以王為像。唐開元九年。方封司天王。今象笏尚存。開平初。府主重修飾廟貌。本在祝融峯上。隋氏遷下便於祭祀。卜古太真觀而建。今據祝融峯之左。基址存焉。本朝真宗皇帝祥符中。始封崇五嶽。乃命工部侍郎薛公映.給事中錢公惟。仍齎玉冊。加號司天昭聖帝。其妃景明皇后。今玉簡尺有五。文以金字。聯以金繩。覆以錦囊。絳服衮冕。劍珮掖衛。皆法宸居。
玉冊文
禮部侍郎丁謂撰
鎮南殿以尊奉司天昭聖帝。內殿門外西設四嶽聖帝神座。前列六丞相。東奉安 玉清上真九位醮牌。西奉安 皇帝壽星位。殿東西列待讀四學士。東西廟設諸星宿醮牌。蕃禧殿以尊奉 司天昭聖帝景明聖后。皆御服幞頭冠帔。殿內兩側設東西寢帳。粧奩梳洗之屬。外東太子殿。建炎中。並封侯爵。曰世德侯.世烈侯。世顯侯。西公主殿奉安三位公主三十六宮。計屋六十六間。東西各有門周迴壁畫宮嬪。乃國初武岳筆。至政和八年。丹青塵晦。乃修飾之。靈貺門乃廟之北門。又曰兵門。有神樟一株。凡啟告請兵。必開此門。非時並鎖閉。遇有請禱皆獲感應。紹興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帥臣向子諲祭告文在殿側。鎮南殿東序設十學士塑像。有政和七年轉運副使聶山修聖像記碑。東香火門三間。廊十七間。塑輦官設儀仗。壁畫扈從威儀。有政和丙午修玉冊轉運副使聶山立。庭下奉神述。乃 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四年御製書奉神述。休估門三間。有天禧三年御製醮告汾陰禮畢。廊十六間。畫百官像。鎮南殿西序亦設十學士塑像。西香火門三間。廊十七間。塑輦官設儀衛仗物。壁畫扈從威儀。庭下玉冊碑亭。
真宗皇帝上 帝徽號冊文玉冊金貫寶匣。紹興元年三月內孔彥舟盜毀不存此文。元祐元年六月十日監官黃安期刊石。順成門三間。有乾德三年潭州修廟記碑。兵部郎中賈玼撰。帥臣潘美立。廊十六間。畫百官像。鎮南殿前石龕燈一座。前廣西提舉呂渭建捨然燃。唐楚王捨鐵盆露臺卦亭。塑壁樂部百戲神像。乃蕭牆也。鎮南門五間。有篆書南嶽二字。轉運判官文勛篆雄偉勁淨為世所珍。東華門西華門并廊七間。有塑畫儀衛兵馬像。南海廣利王殿。江瀆源王殿。東西便門廊各十四間。畫神儀隊仗雷兩部眾。東廊外有滴漏雞鳴池銅壺漏箭景樂等。次北有清齋宮。前有九紫八白堂。前刊岳山圖碑.祭儀碑.禁斫山碑.唐咸通記異碑.折參政謁南岳廟詩碑.解穢石。朝廷遣使醮告致齋。於此北有神厨門之南監生太保位。逐月造酌獻祭食。次北有蒼龍井。東壁列東岳聖帝殿.東門侍郎堂.天曹君殿.地府君殿.司命君殿.北岳聖帝殿.龍王堂。廟西廊外有神庫倉庫廳。共二十間。中庭有金砂井。西壁列西岳聖帝殿.南門侍郎堂.南方七宿殿.司錄君殿.中岳聖帝殿.西門侍郎堂.忠靖王殿。王姓張氏。按吳致堯碑云。王諱抃。唐天寶間。家于滑之白馬。一云鄧州南陽。任俠尚氣。置金鎚袖中。以擊不平者。安史之難。張巡許遠提孤軍守睢陽。築臺募死士。得南霽雲以為將。因乞師於賀蘭進明。進明弗許。二人誓云。以斷指為信。死為岳瀆厲鬼。不放進明。逾月皆死。王夢其家曰吾得請於帝矣。命輔南岳為司徒。王諱傳記不一。或諱翼或又。或軫或巡。或稱五代時人。今止取臨淮棄指亭為實。本朝政和二年。徭人黃安俊作亂。辰州祈禱感應申奏。勅封靈祐侯。八年因沅州賊潘宗巖作過。奏請加封佑順靈顯公。建炎初。潭州奏請。特封忠靖王。告在本廟昭烈廟額在衡山懸行宮。近又封威顯王。五通殿土地堂嘉應門五間門裏西設鼓司神二尊。門外修廟碑。熙寧三年諫議大夫燕度所立。節度推官吳居厚撰。門下有準令下馬亭。東有左掖門。西有右掖門。東西廊二十六間。壁畫甲馬兵戈鬼神之像。東西南北各有角樓。東北碑樓。大宋新修南嶽司天王廟碑。翰林學士李昉奉勅撰。景德三年二月二十五日立。樓上懸鐵鍾一座。紹興十一年安仁懸百姓捨。東南碑樓。大宋南嶽司天昭聖帝碑。翰林學士李宗諤奉 勅撰。大中祥符八年九月一日立。西北碑樓。大宋重修南嶽司天王碑。翰林學士蘇易簡奉 勅撰。待詔黃識篆。陴陰有楷書。樓上有衙鼓一。端拱二年六月五日立。西南碑樓。大宋新修司天五碑。右司諫晁迴奉勅撰。景德二年七月六日立。櫺星門三間。東西有水池火池。前有護龍池。次北有監官廨宇。前有司房客位。嘉應門之東有監廟廨宇。其次有小東門靈貺門有北門侍郎廟。紹興五年四月一日。准 勅封顯助侯。廟湖南安撫向子諲修致祭文碑。庭下有雷先鋒神位。所禱靈應。嶽廟惟立夏節謂之大祭。前期收買物料。置造御衣幞頭。至祭日。內降 御名祝版。本州委通判。或以次官充。初獻官知縣丞簿本廟官攝亞獻終獻太祝奉禮兵火之後止。是本州差官祭祀法服。孔彥舟劫掠不存。止用公裳。祭前一日。獻官畢集點饌訖。次請蕃禧殿。更換 神御幞頭。兩宮搭架 御衣。次日五更三點。獻官諸執事人畢集致祭。陳幣帛。獻玉圭。讀祝獻迎 帝曲。五福降中央。三獻蘇合香。皇帝炎四朵子焚錢幣。奏引駕行五曲。其樂云自唐開元時用此樂。惟岳下及衡山懸樂工能之。茶陵軍炎帝廟亦用五曲。其音和暢疎緩。宣和元年。嘗賜大晟樂。遭賊馬毀壞。不復用之。近歲紹興末值同祿。宮殿廊宇焚至五六分。五年重葺方始周備。紹興三十年。資政殿學士知潭州魏良臣撰奉安青詞碑(景定辛酉四月三十夜遭回祿。正殿後宮俱盡。惟存三門散廊而已)。
敘歷代帝王真仙受道
集記自昔帝王真仙精思巖谷澄神靜慮焚蘭鼓叩洎堂職宴息而經遊者。不可勝數。其得道本末並載諸書。悉皆祕之名山。散漫難窮。然非于南嶽者不可得而記錄。今敘峯巒靈跡之外較其朝代可冠群真之首者。
炎帝時。太上號大成子。授甲元精經。教理世以化生之道。播百穀以代烹殺。和百藥以救百病。嘗五木而登五穀。以活民命。止殺禽獸。功成厭世。頓駕茶墟。致齋南嶽。以祈通真感雨師玄君(玄君即赤帝君事為玄君)。
教煉水玉之法。入火自焚而不熱。後玄化於朱陽之野。太上以德正。而鎮炎方主司南嶽。其帝女公主亦慕道。禮玄君為師。後道成亦同飛昇於九關。
祝融時。太上號廣壽子傳按摩通精經教以安神之道。今峯頂有基址存焉。
黃帝內傳云。捨離宮別館三百餘所為道觀。又於五嶽各置觀。或云。南嶽西華觀。即古之太真觀。為西王母所建以候神也。各度道士五十餘人。焚修與民祈福。乃知南嶽觀宇始自黃帝。次於夏禹有之也。
帝紀云。昔顓頊時。太上降為帝師。號赤精子。居衡山。授帝微言經。教以忠順之道。鑄羽山之銅為寶鼎。淘七河之津伏萬靈。以信順監眾神以導物役御百炁周旋四方。故德號玄帝也。
帝紀云。昔高辛詣鍾山。遇神人。獲九變十化經。以隱日遁月遊行星辰。而謂之曰。吾於 帝時浮遊元氣之中為元君。炎帝時為雨師曰玄君。在黃帝時號赤松子。又領南上注生之籍曰赤君。即太虛真人九天赤帝君。居南辰以應瑞。處玄府以甦生。今以掌職南岳。總司萬靈。日月之所照。山川之所履。莫不隷之焉。帝偕禮之。忽失所在。而後玉子行之尸解於海山。
上清四極明科神仙傳云。赤帝玉司君。諱景度衣絳華丹衣九色鳳章。頭戴太元飛神王符冠。手執九色之節。治南朱陽之臺。洞天太元都女青左宮領南嶽衡山。仙官地靈火精赤丙之兵。南極無崖之天。無鞅數劫無極無窮之宮。總統上真之權。悉隷赤帝玉司君。主人生死之命籍知其諱存其神修行。九年致神草玉英不死之藥。丹霞飛雲下迎。兆身而上昇。
玉清帝紀云。昔虞舜時老君下為師。號尹壽子。傳帝舜道德經。說孝悌之道。帝行之功。被生靈。竄三苗。過洞庭。巡狩南岳起館。以望日遷甘露寶瓮於山上。致齋南宮以祀炎帝。服紫華大腴而陟方九疑。
真誥。北戎長胡大王獻帝乃白琅之膏及轉紫華服之。使人長生飛仙與天相畢。舜即服之。尸解於蒼梧之野。
又云。虞舜巡狩南岳。至於九疑遇何仙。服神丹而得尸解。
王氏神仙傳。舜降於九疑山黃庭觀。謂女真王妙相曰精專至道長生之階也。吾乃帝舜。爾昔勞厭萬國。因狩南岳祀祝融而居此。汝志勤苦。故來相者。道不負人。修之必得。況有天骨耶。
又堯嘗以黃帝瑪瑙甕寶器以賜舜。南巡遷寶器於南嶽。禹藏之於天寶臺西。勅地祗守之。
仙錄。昔禹王致齋衡岳。感蒼水使者授金簡玉書三五之要。陰助王理水。禹建清冷宮。奉安虞舜之像。度道士焚修。穆天子傳。穆王得八駿巡狩。捨行宮三百餘所為道觀。今南嶽有西臺觀基是也。
秦始皇好道。尋方士出遊。雲夢泛洞庭。巡狩南岳。望山而感歎(今山北有皇想山)祠舜帝於九疑。風浪滔天。浮江而下。渡梅渚過丹陽陟會稽。祀禹王於東海。望徐福於蓬萊。漢武帝南巡為衡阜遼絕止霍山而祭。勅建王母觀於南嶽。今碧岫峯後有基址。或云創寺不久亦廢。
又惠車子者不知何氏。修三奔七曜之道。與嚴君平友善。數遊三湘。久樓南岳。尸解於煉玉峯。
劉根先生。修大洞帝一之道。遊觀四方。為政有德。晚歸南岳之東峯。煉真朝斗服炁祭神而玄化。
王谷神皮玄燿者。西漢蜀東城山道士。幼而頴悟。不居榮寵。通老莊文列妙於星緯。周遊名山。渡荊渚。泛瀟湘。至南岳。卜菴於金母殿。後修胎息還元數年。道成東遊群玉訪九仙。值武帝南巡。見之神炁不群。乃延之下隱於西峯。帝厚賜兼封王為太微先生。皮為太素先生。以上卿禮待之。後三年控碧騾上昇。
李鳳仙者。東蜀人。自幼不語。年十八。常欲寒棲。以避臭茹。人問之曰。知白守黑道貴昏默。我師南岳公云。吾周靈王太子吹簫者也。子三生奉道。而魔所試。由功之不著也。今授子朱綱之法。將昇度南宮。吾師浮邱公授子。今付於子。子宜勤焉。若更遲此生。萬劫不度。吾為南岳司命侍帝晨。又補桐柏真人。言訖遂隱。後行道數年。驅役鬼神。除害興利。一邦仰慕。後漢宣帝詔不起。
洞真集。東漢明帝時永光年中。吳天目山張道陵遊衡山。謁青玉光天二壇。禮祝融君之祠。周覽四極動容而言曰。異哉此山。悠悠野水。三朝五折以東傾。磊磊奇峯。後從前參如拱揖。三五之君皆受道於此。紫融瑞氣擁蔽朱陵。後十紀之年。當為飛昇羽化之地。超越於古後泛洞庭。遊潛霍而居中岳。
真誥。昔衡山中有學道者。張禮正治明期二人。禮正以漢末入山。服黃菁。顏色丁壯。年如四十許。明期以魏末入山服澤瀉柏實丸。共止巖中。後俱受西城王君。傳虹景丹方。從來服此丹已。四十年中患丹砂之難得。俱出廣州為喪門。是滕含為刺史之時也。遂得內外洞徹炁騰身輕。日行五百里。後入九疑山。
孫登。棄榮位樓遁求仙以致露寢。忍凍茹草充飢。竊求至道。感赤君得玉砂膏。久之入會稽。故記云孫登居之祝版留之於虎山也。
魏夫人者。按內傳。諱華存。字賢安任城人。即晉武帝左僕射魏舒女。夫人天才卓異。玄標幽拔。少讀莊老。及春秋三傳五經百子。事皆淹覽。性樂神仙。味真慕道。少服胡麻飯茯苓丸。吐納氣液。攝生夷靜。親戚往來一無關見。常欲別居一院獨立閑處。父母雖嘉其邈異而事非委順。數制逼之。訓以人禮。年二十四。強適與太保公掾南陽劉又字幼彥。女禮有行。時不獲已。遂為劉婦。不復服食。吐納之事一皆廢矣。然心期幽靈。啟誓告盟。精神密苦。應會棲感。疇昔之志存而不虧。玄理乖初。塗未獲遂。通逮子息。粗立劉氏繼焉。於是分別房宇。離室隔寢。深託隱痾。還修曩尚。歲月告感。研道已勝。幼彥為修武令夫人暫隨之。雖同舍縣內而隔有重複。遂因清閑齋于別室。謹修道法。入室百日。所期仙靈。精思希感。於是季冬之月夜半清明。忽聞空中有鐘鼓笳簫之響。八音嘈巘。疑有不常。出宇望之。虛空之中。從東而下。旌旗紛若。羽蓋欝勃。飛轡雲間。光耀幽靄。煥朗太空。而他人莫聞見也。須臾方到。虎輦玉輿隱輪之車並頓駕。來降夫人靜室。有四真人。並年二十餘。容貌偉奇。天姿秀頴。同頂紫華蓮冠。飛錦衣裳。瓊蘂寶帶。體佩虎文。項有圓光。手把華幡。其一人自稱曰。我太極真人安度明也。其一人曰。我東華大神方請青童君也。其一人曰。我扶桑暘谷神王。其一人曰。我清虛真人小有天王王子登也。於是夫人匍匐再拜。叩頭自搏曰。不圖今日道君下降。惟乞神仙長生度世。四真人乃同坐良久。王子登告夫人曰。聞子曩日念善。展轉求生。密緯真炁。䰟和體清。丹懷遠邁。錄字上清。高契真人。抱信期靈。幽感啟徹。潛耀赤城。遂金書紫極藏簡王庭故。位德高晨。玄唱齊井。是以太帝君勅我。令來教子神真之道焉。於是夫人受道。畢至期約。會於陽洛。眾真再降。令夫人託疾尸解。飈輪至命訪王屋清虛。洞天奉天帝君命傳玉扎金文。位為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主諸學道生死圖籍攝御三官關較罪考。又加南嶽。夫人比秩仙公治大霍山洞臺。須臾司命神仙冲寂麻姑大仙佐治井南嶽洞天福地仙官靈壇主者官屬並至。迎夫人於清虛上宮。頃間至南嶽石床。望前峯妖氣知有精物作癘。因書符祛之。今仰天台有白龍洞是也。後東晉咸和四年。飈輪下迎昇天。
仙傳拾遺薛女真者。不知何氏人也。晉時世弊。京邑不寧。有道之士多棲寓山林以避世。因居南嶽尋真臺。外示同塵。內修至道。常騎白豹遊耆闍峯。黃鳥白猿不離左右。後於雲龍峯尸解。
仙傳劉驎之。字子驥。少尚素質。謙和寡欲。不修儀操。人莫之測。好遊山谷。志存遁逸。嘗因採藥至衡岳。深入忘反。見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開一囷閉。水深湍不能過。欲還失路。值樵者問津。僅得到家。或說囷中皆仙方上藥。諸珍異寶。驎之再尋。索已失所在。
了然子者。遼東人也。不顯名氏。因遊西蜀二十四治。後居太白山。出入虎豹馴繞。亦不知其所修。後遊三楚僅百餘年。友善者吳猛.陸靜修.郭璞.謝靈運.僧惠遠。前後相繼。庾亮常師之謂曰。先生觀諸賢者。可以脫於濁世乎。曰功有淺深。道則一致。雖各得其趣未能了然。曰先生如何。則曰子出此月再謂汝道。後亮不逾月卒。先生自西山訪南嶽。謁青玉白璧二壇。尋於前洞。入洞門訪昌利先生。劇飲數日。而李前之蜀山先生歸隱前洞。宋高僧宗炳訪之不遇。
仙傳鄧欲之。字彥達。隱於南岳洞靈臺。夜誦大洞經上感。魏夫人降告之曰。君有仙分。特來相訪。一日忽見三青鳥如鶴鼓舞飛鳴。移時方去。欲之謂弟子曰。青鳥既來。朝會至矣。遂解化。
宋高僧宗炳。字少文。善書。南陽人。好山水。涉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久以疾還江陵。歎曰。老疾並至名山。恐難遍遊。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歷。皆圖於壁坐臥伺之。
北齊吾道榮。幼而少語不通文。常愛獨處。因遊南嶽。遇赤君授符水禁呪。緯候之數無不畢備。常至遼陽口。有虎去馬止十餘步。人皆驚走。道榮徐以杖劃地成大坑。虎遽去。
褚伯玉。字元璩。吳郡錢塘人。隱南嶽瀑布山。妙該術解。深覽圖祕。採鍊納御。靡不必為。齊高祖詔吳會一郡以禮資遣。又辭以疾。俄而高逝。人主追恨。乃詔於瀑布山下立太平觀。以伯玉好讀太平經兼修其道。故為觀名也。又賈自然於此焚修。遇南嶽真人陳少微字子明而禮之。真人曰。子之所修吾知之矣。將有高真必傳其妙。後遇青城丈人降室。授九一飛仙之祕。白日冲舉。
緱仙姑。長沙人。入道居衡山。年八十餘。容色甚少。於魏夫人仙壇精修香火十餘年。子然無侶。壇側多虎。遊者須結伴執器而入。姑隱真其間。曾無見畏。數年後有一青鳥。如鳩鴿紅頂長尾。飛來所居。自語云。我南岳夫人使也。以姑修道精苦獨棲窮林。命我為伴。他日又言。王母姓緱氏。乃姑之祖也。聞姑修道勤至。將有真官降而授道。但時未至耳。宜勉於修勵也。每有人遊山。必青鳥預說其姓字。又曰。河南緱氏。乃王母修道之故山也。又一日青鳥飛來曰。今夕有暴無害。勿以為怖也。其夕果有十餘僧。來毀魏夫人仙壇。乃一巨石方可丈餘。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每二人推之則搖動。人多則矹然而住。是夜群僧持火挺刀。將害仙姑人其室。姑在床上。而僧不見。僧既出門。即推壞仙壇轟然有聲。山振谷裂。謂已顛墜矣。而終不能動。相率奔去。及明有至遠村者。十人分散。九僧為虎所殺。其一不共推故免。歲餘青鳥語姑。遷居他所。因徙居湘南。鳥即隨之。而他人未嘗會其語。鄭畋自承旨學士左遷梧州。師事於姑。謂畋曰。此後四海多難不可久居。吾將隱九疑矣。一曰遂去。出墉城集。
梁高僧海印大師者。首居衡山最上第一。推較年代即大同天監之前。宜與達磨相接。而為可公時輩其居所。謂善果道場也。師居宴坐禪定。百有惱亂。一志如初。後積數年。感動天地。或新水自至。或饋運幽投虎蛇遠奔賢貴景慕至。陳光天初。惠思和尚始自北來投詣大師忻然合契。由是上石橋別創菴舍。高而在南。故號南臺。先是莽榛巨林。蒸嵐泄霧。虎熊嘯萃。魑魅縱橫。洎大師居之。恬然安樂。非精操峻節。其孰能鎮伏如此哉。始則經庇纔像。終則漸崇殿剎。或高廩盈米。潛施負擔。或大石磨香。轉移造化。厥迹著明矣。又臺側有五百羅漢堂。至今驗其餘址。或云。超然領眾去。遊車田絕不復還。遂為隱化。復有求者時聞鐘聲。鳴呼變化之神示見之相不可測矣。後至唐有石頭希遷禪師。傳法盛冠南方。作草菴歌參同契于今見在。
梁天監中。有高僧希遁。精修梵行。默誦教典。隱于叢林。時人莫能知。因度夏天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未嘗懈怠。遁欲辭去。乞師誨言。師云。汝戒行無虧。惟是誦持聲喧眾。聽汝當於南嶽方廣寺為會。遁聞之駭然致恭。知師能通心非常人也。及至南嶽詢訪其寺。遠近耆舊咸云。山中諸寺無有名方廣者。遁自謂至人實語豈欺我哉。乃歷巖谷。祈見道場。一日忽於七十二峯間遇精舍。號方廣寺。其地平坦。靈泉交流。鬼神運糧。金牛服乘。俄見海師。出門問曰。汝何來遲耶。遁贊歎作禮。師曰。此五百尊者道場。未當居此。汝當居在西北峯頂。乃留一宿而去。如尊者之言。結菴其處。至大通六年。即其菴建方廣寺。
陳高僧思大和尚。諱惠思。武津李氏子。生而龍章相好。肉髻生頂。頴脫眾相。自得不言之理。假修淨梵而證圓覺。甞謂眾曰。衡山之陽吾往矣。因自大蘇山來。梁元祚短。南土紛紜。數載之間。至山周覽已遍。後復至梧桐。坡上有石岡若臺。謂其徒曰。吾昔於此修習今三生矣。約地深淺皆獲骨焉。至今有石為識。曰吾寄此當十年。因建般若臺居之。闕水。師振錫投崖。泉為湧。其徒益廣。復不能給。感二虎穴石飛流厥運若神。因一日謂門人曰。十年之期到矣。以法付吾逝焉。陳建泰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儼神而盡。弟子靈辨扣心感絕。師忽謂曰。何必是乎為追我也。再為說法。言訖復滅。春秋六十四。始光泰元年丙戌。至是丙申歿。果十年矣。後至唐再化為僧。名圓澤。與僧姓李源同行於荊峽南浦。為源曰。我就王氏婦家投胎為兒。煩□我後事。約十三年。再會抗州天竺寺外。果入寂事畢。源回後赴所約。自洛至吳。聞葛游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足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呼問澤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緣未盡。更宜修進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忙忙。欲語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却回煙棹上瞿塘。
隋大業中。高僧諱大明。吳郡人。姓朱氏實江表之鴻族也。量括山海。志堅金石。才高獨秀。學富多聞。明帝居藩請入惠日道場。大業十二年。勅屈法師還南嶽險餃造三十六尺無量壽金像并二菩薩。興復龍(以下缺)。
南嶽總勝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