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五十四函 總第二千一百二十八部
翻譯沙門慧琳撰
一字奇特佛頂經三卷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一卷
佛頂尊勝念誦儀軌經一卷(不空三藏譯)
加句佛頂尊勝念誦法二卷(善無畏三藏譯)
一字頂輪王經五卷(流支譯)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五卷(不空三藏譯)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一卷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一卷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一卷
蘇悉地經三卷
蘇悉地羯囉經
蘇悉地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杜行顗唐初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并序佛陁波利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并序彥琮共日照再譯)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一卷(地婆訶羅東都重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義淨三藏譯無字可音訓)
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慧琳述)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後周闍那耶舍譯)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二卷
右二十經三十三卷同此卷音。
一字奇特佛頂經上卷
竒特(上音其。«說文»:竒,異也。不偶曰竒。古文從大。從可立,俗字也。下騰德反。«廣雅»:特,雄也。文頴注«漢書»:特,獨也。«方言»云:物無偶曰特。«說文»:朴牛也。從牛寺聲也)。
師子(如捶反。«說文»:
,茸也。師子
者,寶名也。茸音辱鍾也)。
裸者(上華瓦反。借音字也。裸者,«字書»云:露體無衣曰裸。或從人作倮,或從身作躶。本音郎果反)。
鬼魅(眉秘反。經從女作媚,非也)。
車輅(上音居,下音路。«周禮»:有五輅、金輅、玉輅等。«說文»云:車零前橫木也。從車路省聲也)。
驚駭(霞騃反。«蒼頡篇»云:駭亦驚也。«廣雅»:驚,起也。«說文»:馬駭也。從馬亥聲也)。
瞻睹(章閻反。«文字典說»:瞻,望也。«說文»:臨視也。從目詹聲也。下當弩反。«說文»睹,見也。或從見作覩。從目形聲)。
珊瑚(上桑安反,下音胡。案珊瑚,赤色寶名也。出罽賓等。形已見前釋)。
貧匱(逵位反。«毛詩傳»曰:匱,竭也。鄭注«禮記»云:乏也。«說文»:匣也。從匚匚音方貴聲)。
㲲縷(上音牒。西國草花也。如此國葪花蕠,撚為縷作布。從毛疊聲。或從糸作
,本無此字。譯經者權制之,故無定體。下力宇反。即織者之縷也。«說文»:縷,綫也。從糸婁聲。撚音年典反)。
抨線(上伯盲反。«說文»:抨,彈也。如今之抨墨斗弦。下先薦反,俗字也。正體從戔作綫。«說文»:縷也。從糸戔聲。戔音殘)。
結纇(雷罪反。«說文»:絲節也。從糸頪聲也。頪音同上)。
撚綫(上年典反。«正字辯惑»云:續緊也。«考聲»云:盭使緊也,挼也。以手挼撚令緊也。從手然聲也。或從手從㐱作抮。古字㐱音軫。盭音捩。挼音奴和反。緊音經引反。下先箭反。«集訓»:綫,縷也。俗作線,前已釋,古文)。
嚴潔(上儼杴反。«說文»:教命急也。從吅吅音喧聲。
音岌今反,又音讖吟反。下潔音結。鄭注«禮記»云:潔,清也。«謚法»曰:不行不義曰潔。«禮記»又云:靜也。精微也。從水絜聲。音同上。經文有作嚴毅,非也。«字書»云:煞敵曰果,致果曰毅。興經義全乖,故不取也)。
癲癎(上典年反。«文字集略»云:賊風入藏謂之癲病。案癲即狂也。下癎音閑。«文字集略»云:小兒風病也。癲、癎二字並形聲字。前已具釋,故略言耳)。
瘡疱(上筞霜反。«考聲»云:瘡,痍也。«韻詮»云:疽疥瘡痍。已釋。下咆皃反。俗字也。«說文»從皮作皰,云面上熱氣細瘡也)。
耳(下楚宜反。«說文»云:
,齒參差也。從齒差聲)。
一字奇特佛頂經中卷
盧地囉(上音魯兼轉舌呼,囉字亦轉舌。梵語。唐言血也)。
摩奴沙(梵語。唐言人,即人之總稱也。或云摩努娑)。
紫(虢猛反。案紫
,外國藥名也。紫赤色,出外國煎波羅奢樹,皮汁兼食。此木蟲糞成膠,堪黏寶鈿作用)。
食(尺沼反。«考聲»云:熬米麥為粉。衛宏或作麨,俗字也。經中從米從少作粆,非也。«文字典說»:從麥酋聲也)。
素多惹那(梵語,服藥名也。此有二種,一安膳那,二名如上。用各有殊,不能繁述。此磺石素色而有光,猶如金精)。
霖雨(上音林。«左傳»曰:大雨三日往謂之霖。«爾雅»:久雨謂之霪。霪謂之霖,形聲字也)。
牛窪(烏瓜反。«淮南子»云:牛蹄之窪不生鱣鮪。«廣雅»:窪,下也。«古今正字»:從穴洼聲。洼音同上)。
寱語(上霓計反。«說文»:眠中有言也。從㝱省,臬聲也。臬音言列反,讀若藝)。
叫(上胡高反。«古今正字»:從虒号聲。虒音斯。«考聲»云:號,大哭也。痛聲也。或從皐從口作噑。下叫,驍曜反,俗字也。«說文»:正作噭。噭,吼也,呼也。從口敫聲。敫音口彫反。古文字)。
不缺(大悅反。經文從門作闋,非)。
一字奇特佛頂經下卷
頻伸(音申。«考聲»云:伸展四體也)。
欠㰦(音去。«說文»:氣悟。俗謂之欠,即張口出氣也。經作嗌噦,乖經義,今改為欠㰦也)。
穬麥(虢猛反。«說文»:穀。即今之大麥也。形聲字也)。
欬遬(上開愛反。«說文»:氣逆也。從欠亥。經文從口作咳,音孩,小兒笑也。非此義也。下叟奏反。«考聲»云:氣衝喉也。經中亦從口作嗽,俗用,非正體也)。
一字奇特佛頂輪王念誦儀軌經(無字音訓)。
佛頂尊念誦儀軌經
絣為(上伯萠反。«字書»云:振黑繩也。«集訓»云:拼,撣也。或從手作拼。«古今字詁»作、
,皆古今之字也。撣音彈)。
倀像(上擿更反,借用,本無此字。張展畫像也。或有從木也,作楨,或作,皆俗字也,非正也)。
蠃盃(上魯和反。«爾雅»:海介蟲也。亦大蝸牛也。下北梅反。即以蠃為香水盃,梵名遏伽是也)。
𠩶脚(上皮媚反。鄭注«周禮»云:庳,猶短也。顧野王云:庳猶卑下也。«文字典說»:從厂音呵且反卑聲)。
㧙左(上駢蔑反。«考聲»:柲,拗也。拗音鵶狡反。拗㧙手指以為印契,用表身業。從手必聲)。
為鞘(肖曜反。«考聲»云:刀劍室也。從聿肖聲。或從革作鞘,亦通也。時用此字也)。
掬物(弓六反。«集訓»云:兩手掬取物也。古文象形作臼,兩爪相向掬物勢也)。
蟠於(上伴曼反。«廣雅»:蟠,曲也。«方言»云:龍未昇天,蟠在穴中,謂之蟠龍。今此中蟠數珠是也)。
掐珠(上口甲反。«埤蒼»云:抓,掐也。今抓掐念珠也。«說文»:從手臽聲)。
加句佛頂尊念誦法二卷(善無畏三藏譯無字可音訓)
一字頂輪王經第一卷
鉞斧(月反。前已釋)。
荼抧尼(鷄以反。梵語女鬼之總名,能魅人與人通者也)。
齗腭(上牛斤反。«文字典說»云:齒根也。«說文»:齒肉也。從齒斤聲也。下腭字。«玉篇»、«說文»等諸字書並無此字。俗用音我各反,近代諸家切韻隨俗。或有並從肉腭聲,亦是俗字也,已行於世夂矣。案腭者,口中上腭也。«說文»云:口上阿也。從口作谷音強略反。象形,口上畫重八象其上腭文理也,亦會意字)。
牙頷(上雅加反。«說文»云: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本篆文作,今
書作牙。下含感反。上聲字。經作頷,俗字也。«說文»云:頤,頷也。古文本從函音含從頁作顄,或作顄,皆古字也。今且從俗)。
心䐡(上心字,象形字也。下音齊。«說文»:膍齊也。從肉齊聲。經文從月作臍字,非也)。
髀(上瓶米反。«說文»:股外也。從骨從卑。下辛七反。«說文»:脛頭節也。從卪卪音節桼聲桼音七。經從月從桼作膝,俗字,此字行夂也)。
矟印(雙捉反。«說文»:矛也。從矛肖聲也。經從木作槊,俗字也)。
愉喜(與殊反。鄭注«論語»云:愉愉,顏色和也。«爾雅»:樂也。«廣雅»:喜也。從心俞聲。俞字,«說文»:從亼從舟從巜。巜音古外反。亼音精入反。今俗用從月從刀,訛也)。
塢瑟膩沙(梵語也。唐云佛頂,亦云無見頂相者)。
樗木皮(華卦反。«考聲»:木名也。或從蒦作檴,俗用作樺。經文從畫作,俗字,非也)。
旋嵐(下音嵐。旋藍者,大猛風也。元魏孝昌帝時俗用,因循書出此字,亦是北狄突厥語也。以北地山川多風,本因嵐州岢嵐鎮,後周改為嵐州,因慈有此岢嵐字流行於人間。岢音可。一切字書先無此二字,披覽史書於«後魏書»中見其意,所以知之,故䟽出示其原也,今之時行流此也)。
闚瞻(奎䂓反。«考聲»云:闚,覷也。或從穴作窺。«韻詮»云:竊見也。平聲字。奎音犬垂反。覻音七豫反)。
杵索棓杈(杵音昌與反。索音乘落反。棓音白項反,或作柈。杈音楚加反也)。
共度(唐洛反。經文從心作,非也)。
戶牖(下由酒反。«廣雅»:牖,窻也。«韻詮»云:正曰䆫,旁曰牖。«說文»云:穿壁以木為交曰䆫。象形字,或從片。牖字,從戶從甫亦從片)。
打撲(下音普木反。«考聲»云:撲亦打也。«廣雅»:擊也。«蒼頡篇»:輕打也。«說文»:抶也。抶亦打也。打字從手丁聲也。抶音天逸反)。
腥臊(上音星。鄭注«周禮»云:豕膏犬膏臭也。又云:肉中有米者似星,或為胜字,或作鮏。«說文»云:星見食豕,今肉中生息肉,形聲字也。下桑刀反。訓釋與腥同。從肉喿聲。喿音同上,今之字也)。
者(音翼。«論語»云:趍進翼如也。進趣皃也。從走翼聲也)。
傭纖(上寵龍反。鄭箋«毛詩»云:傭,均也。«說文»:均,直也。從人庸聲。下爕閻反。孔注«尚書»云:纖,也。«廣雅»云:微也。鄭注«周禮»云:小也。«說文»:從糸從韱。韱音同上。經從截非也)。
睞(上
字從刀從月。下來岱反。«蒼頡篇»云:內視也。«說文»:目童子不正也。從目來聲)。
瑕瞖(上音遐。鄭注«禮記»云:瑕,病也。«說文»:從王叚聲。下伊計反。«考聲»云:目中病也。郭璞云:瞖,障也。奄覆也。«說文»:華盖也。從目殹聲。殹音同上。古也)。
匾㔸(上邊反,下體鷄反。«字統»云:匾
,不圓。«考聲»:薄闊皃也。«古今正字»云:匾
,薄闊不圓亦不方也。從上,形聲字。或從肉作䐔䏲,俗字)。
窊(上烏瓜反,平聲字。«考聲»云:伭下也。«說文»:汗邪下也。從穴瓜聲。瓜音寡華反。象形字也。下衘甲反。«考聲»云:水溝相著也。從甲夾聲。經作翈,鳥翮上小毛,非經義也)。
頑嚚(瓦鰥反。杜注«左傳»云:心不測德義之經曰頑。下魚斤反。孔注«尚書»云: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嚚。«說文»:從㗊臣聲也。㗊音莊立反,從四口)。
不迨(臺改反。«毛詩傳»云:追及也。«古今正字»:從辵台聲)。
寶芽(雅加反。«博雅»:草木始生曰芽。形聲字也)。
投挂(寡話反。«廣雅»:挂,懸也。«說文»:從手從圭。經從木,非也)。
第二卷
㵶灑(上煎薛反。«考聲»云:㵶濺也。或作瀄亦通。下沙賈反。案灑者以物霑水散灑也。借音用本音所買反。今不用此音)。
樒木(民必反。«考聲»云:木名也。甚有香文理似白檀香非白檀也。欲取令香者皆須斫經多年久乃香出其樹白檀之種類也。赤者為上世多不識呼為白檀香)。
頭銛(下息廉反。«史記»:銛,利也。«說文»:鍤,屬也。從金舌聲)。
瞬目(水潤反。«說文»:從寅作瞚。訓云開闔目數搖目瞬目。經從舜字,亦通用也)。
縱(上足用反,下唐朗反。孔注«尚書»云:放豫也,遊戲也。郭注«爾雅»:邪,僻也。«廣雅»:
,淫也。«說文»:放也。從心象聲。經文從女從易作婸,亦通。易音陽是也)。
毗柘嚕迦(上阿我反,柘音即,嚕字轉舌,迦音薑佉反。此一句梵語,唐云調伏,亦云降伏)。
駝(上音託,或音洛。下唐何反。北方胡地畜也。前已釋也)。
貪劮(下音逸。«考聲»云:逸豫也。弄也)。
戲謔(上希義反。«說文»:從戈䖒聲也。下香虐反。«爾雅»:謔亦戲也。«詩傳»云:喜樂也。並形聲字也)。
姥㪐馱(上音母,次論訥反。梵語,即是大作障魅鬼王名也)。
鉢羅(上溫骨反。梵語花名也。古譯云優鉢羅花)。
諭底迦(上音喻。舊或作喻。亦梵語之也)。
香馞(盆沒反。«廣雅»:馞,香氣盛皃也。«古今正字»:從香孛聲。古形字也)。
河潬(他單反。«爾雅»云:水中沙出也。郭璞曰:今江南呼水中沙垖為潬。«古今正字»:水中處曰潬。形聲字。或作灘,俗字之者)。
猜疑(上釆哉反。言猜恨也。«廣雅»:懼也。杜注«左傳»:猜,疑也。«古今正字»:從犬青聲)。
拈香(捻兼反。«廣雅»:拈,執持也。«釋名»云:兩指鈷取也。字從手占聲。指拈捻也。«說文»:拈即也。音尼輒反)。
謦唾(輕鼎反。«蒼頡篇»云:聲也。«說文»:欬也。從言殸聲。殸音客令、客耕反。下土臥反。«考聲»云:口中津也。«說文»:口液也。形聲字也)。
鞵屩(上蟹皆反。經中作鞋,俗字也。«聲類»云:革底而麻絲也。«釋名»云:鞋,解也。著時而縮其上如履,脫時解其上則舒解也。«古今正字»:從革奚聲。下綺妖反。或作蹻、鞽。又音薑虐反,訓釋並同。«蒼頡篇»:屩,屐也。徐廣注«史記»云:草屝也。又奚計反。屐音擎逆反。屝音肥未反也。«說文»:履也。從履省,喬聲也)。
韤等(万發反。或作韎,亦作、𥿉、懱,古字也。«說文»云:足衣也。從韋蔑聲。蔑音眠鼈反)。
謿誂(罩交反。«考聲»云:謿,謔也,調戲也。形聲字。從言朝。從口作嘲,俗字也。下條鳥反。«廣雅»:誂,謏也。«考聲»云:以言先試曰誂。«說文»:相呼也。從言兆聲。謏音修酉反。又音小也)。
樂歖(上音洛,下音喜)。
第三卷
磔開(上張革反。«廣雅»:磔,張也。亦開也)。
戲嬉(上音希,下音喜。經作熙喜,非也)。
俁呬野(上愚矩反。呬音馨以反。俁呬野,梵語諸天名也)。
身(陵證反。借用,不取字義。即向前亞身也。亦言向前
身。為經文已有,且音用也)。
擡䑀(上大來反。«韻詮»云:擡,舉也。從手臺聲)。
第四卷
掘去(群屈反。«集訓»云:掘,穿也。«考聲»:斷也。經意欲斸去其地中惡土及灰炭、瓦礫、爛骨、朽木諸穢惡物。«說文»:從手屈聲。經文從角從厥作音權月反,俗語,非也)。
拓外(湯洛反。«考聲»云:拓,開也。從手從石。經中從作扸,耻革反,非也,不成字也)。
如來槊(雙捉反。俗字也。正體從矛作矟。矟,短矛也)。
姥(音母)。
㩽(論骨反。借用也)。
陀䋾(知賈反)。
迦(薑佉反。已上五字是一句梵語,譯經者並自音如上,並是借聲以響梵語金剛名也,不求字義)。
作勢(獷陌反。«古今正字»云:
,擊也。言擊頰也。今俗語猶有
耳之言,從攴從各聲也)。
共石子(普包反。«考聲»云:手投物也。«說文»:投也。從手尥聲。尥音同上,又音寮即反。經從力作拋,非也。正從手從九從勺,會意字也)。
珿頭(楚六反。或從立作䇍。«廣雅»:珿,齊之等也。或從石作𥒭,並通。從玉足聲)。
繫袟(蠻八反。«考聲»云:袾,束也。«集訓»:橫繫也。«古今正字»:從衣末聲。末字,木上加一畫也)。
右手攥(纂括反。或從最作撮。«說文»:三指撮。兩體並通也)。
沙潬(上沙字或從石作砂。下坦丹反。«考聲»云:水中沙出曰潬。形聲字)。
米嚲羅(嚲音多可反。梵語新死人屍也)。
第五卷
撦(昌野反。響梵字也)。
禰(泥禮反。准上)。
䞘(痕沒反)。
瓷(上音慈。經從石作礠石,藥名,非此用也。瓷,瓦器也)。
迎翼(蠅即反。«考聲»:翼,敬也。輔也,送也,助也,和也,考謹也。或從走作,趍走皃也。經中從广作㢞,譯者錯用,非也)。
㷅稻穀(楚巧反。或作炒,亦作煼,並通。«方言»云:㷅,火乾也。«古今正字»:從火取聲)。
手(暗感反。«說文»:
,覆也。從暗省聲也)。
常聯(力廛反。«考聲»:聯,綴也。«說文»:連也。耳連於頰,故從耳。從絲者,不絕也。會意字也)。
榓木(音蜜。前已解。或作蜜亦通)。
青稞(音科。大麥之類无皮者。有別音,今不取也)。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第一卷
目鍵連(鍵音乾。梵語訛也。正梵音云摩賀沒特糵囉。唐云採菽氏,即菉豆仙人種也。或云大目乾連,如來聲聞弟子中神通最為第一者也)。
俱郗羅(郗音癡。羅漢名也)。
蘖路荼(亦梵語訛轉也。古譯或云加婁羅王,即金翅鳥王眾)。
拏枳你(上儜加反。字從奴作拏。有從如者,非也。枳音經以反。你音寧頂反。女鬼之總名)。
毗鈕天(鈕音尼肘反。或從糸作紐,並通。字從金丑聲,從田誤也。或云尾瑟努天,古曰毗留天,即持論天,是那羅延之種類是也)。
鉞斧(上袁月反。本正體作戊。«說文»:大斧也。從戈聲。
音厥。為書寫人多誤濫於戊已字,先賢故加金作鉞以別之也。顧野王云:鉞斧者,軍器兵仗也。«司馬法»:夏執玄鉞。«尚書»云:王左仗黃鉞。案:鉞,大斧也。王者以賜大司馬以斬持節將也。形聲之字也)。
摩尼跋捺羅(䟦音盤末反,捺音奴割反。梵語也。藥叉將名。唐云滿賢也)。
烏娑跢囉迦(跢音多,多字去聲。迦音薑佉反。梵語惡鬼名也。或云魘鬼也)。
突(力澄反。«考聲»:侵侮也。經從水作淩,水名也。«古今正字»:從力夌聲也。夌音同。下文欺
、
辱並同也)。
從髆(音博。肩髆也。從骨從博省聲也。經從肉,俗字也)。
二脛(形定反。脚胻骨也)。
二踝(華瓦反。足脚腕上內外骨)。
鑠訖底(上商斫反。梵語也,印契名。唐云槊印也)。
沮壞(齊與反。«毛詩傳»云:沮亦壞也。又音精豫反。«毛詩»云:汾沮洳。«傳»曰:其漸洳也。鄭注«禮記»:涕也。«爾雅»:濕也。從水且聲也。經作俎,«說文»:從半肉,非此義。下懷怪反。«字統»云:自破曰壞。«說文»:自敗也。從土褱聲也。褱音胡乖)。
水㲻(寧的反。«禮記»:孔子曰:君子㲻於口,小人㲻於水。謂覆沒不能自理出也。又曰死而不弔者三畏壓㲻。«說文»:沒水也。從人從水。亦作溺,古也)。
虵齧(上杜遮反。俗字。正從它作蛇,或作它。«字書»云:毒蟲也。«毛詩»:惟虺惟蛇。«說文»:上古草居畏蛇,故相問無它乎?«蒼頡篇»曰:蛇非一也,種類甚多,難以具述。它音他。下研結反。«禮記»:無齧骨。«說文»:齧,噬也。從齒㓞聲而本形之字也)。
樺皮(華罵反。木名也。皮堪為燭者,其中有細滑堪書者。彼五天無紙,裁樺皮或貝多樹葉,或多羅樹葉,裁為梵夾,如中國古人用竹簡之類,書寫經教文字,內外典籍傳於此土也)。
那洛迦(梵語也。地獄名)。
謨呼律(亦梵語時名也。西國曆法分一晝夜為三十謨呼律多。不問冬夏,長定三十。春秋分時,晝夜各得十五謨呼律。冬至、夏至極長極短之時,晝夜互侵其六,即十二、十八是也。今之形字)。
傘葢(上糸嬾反。俗字也。正從糸作繖。下音盖,正體字也。從草從盇。盇音合。盇字,«說文»:從大從血,經文作盖,從羊血,隸草非也。古今之字也)。
寶爓(音焰正體字也)。
挫辱(祖貨反。«韻詮»:挫,折也。賈注«國語»云:折其詞鋒曰挫。«說文»:摧也。從手坐聲也)。
旗(上音其,下毒。鄭注«周禮»云:
,羽葆憧也。蔡邕«獨斷»云:黃屋左纛。纛所以用犛牛尾為之,置於槍槊上名之為纛是也)。
蘭香䔠(霜交反。正體作梢,從木肖聲,此即如來譬喻說也。凡蘭香花出時,梢頭花子分為七分。罪人,善神砕其頭,破作七分,如彼蘭香梢頭。古譯云阿梨樹枝者,謬也。本無阿梨樹)。
肌膚(上紀宜反,下甫无反。並從肉。膚字從盧省)。
團欒(俗語也,即團圓也。上段完反。«古今正字»下盧完反。並形聲字也)。
第二卷
搓縷(上此何反,下力主反。前音義卷初已釋也)。
織㲲(下恬叶反。亦卷初已訓釋)。
巖窟(苦骨反。俗字也。正從土作地堀)。
置(讁更反。正體字也。經從貞作楨,非也。前文«尊勝音義»中從人作倀,是張字,亦非本字,借用字也)。
白犛拂(音茅。即犛牛尾為拂。經文作猫,即猫兒字,獸也,非犛牛字)。
絡(音洛。郭注«山海經»:統也。«古今正字»:從糸從絡省聲)。
腰絛(計刀反。«考聲»云:織絲如繩以繫腰。«說文»:從糸從條省)。
靘黑(青性反。借為去聲用,本音上聲,今不取。«集訓»云:黑色也。«古今正字»:從色青聲也。
字從生從丹也)。
如鑄(朱樹反)。
泥滓(緇史反。«考聲»云:穢也。«說文»:澱也。從水宰聲)。
輪樘(下宅衡反。«說文»:樘,剎柱也。從木堂聲。足而是之)。
酸酢(蘇端反,下麁故反。«說文»:酸,酢也。又云:酢,䣻也。䣻,酢漿也。並從酉,形聲字也)。
水蛭(真日反。讀與質同音。«蒼頡篇»云:蛭,水蟲也。從虫至聲也)。
第三卷
攝嚩(下无何反。梵語不安,不求字義。梵云攝嚩者,唐云新死人未壞者也)。
莽娑(梵語,此云肉也)。
莽娑(上莫候反。«爾雅»云:
,市也。«韻英»云:
,賣也。«說文»:易財也。從貝戼聲。戼音古文酉字也。經從夘作
,非也。言
莽娑者,賣死人肉也,駈伇鬼神法中事也。取新死人肉未壞者,如庖厨法,雜以薑椒五味,調適炙㷅令香美,用祭饗屍陁林中大力鬼神。既饗祭已,便以佛頂真言威力駈逼伇使,令遣為國除惌害,以此食易彼力,故言
莽娑。炙音之亦反,從肉。㷅音初絞反,俗作炒)。
迷怛羅(亦梵語也。唐云起屍鬼也)。
㗘㗱(上音博,下津入反。«考聲»云:㗱,羨飲食也。或
口出聲作美想。經文作
唼字,非也。唼音所匣反)。
鎚銅(搥類反。借音用也,本死无字。初即鑄寫,然後再入火中,燒鍊椎打而成,名為鎚銅,順俗語也)。
烝煮(上章仍反。«考聲»云:烝,熟也。火迫水氣令上達也。«說文»:火氣行也。下諸汝反。顧野王云:煑,烹也。古文作鬻,從者從鬻)。
皮膠(絞爻反。鄭注«考工記»云:膠,㷅皮為之。顧野王云:膠者,所以連綴物令相黏著。«詩傳»:膠,固也。從肉翏聲)。
㧙二頭指(駢蔑反。«韻詮»云「以手拗㧙」是也。有作者,誤用也。從手必聲也)。
相柱(下誅縷反。古文以一點墨為為是本字也。經文從足作跓,或作柱,皆借用字也)。
穬麥(虢猛反。大麥也)。
第四卷
驍勇(上皎堯反。«廣雅»:驍,健也。下勇字,從力甬聲爾)。
髆印(音博。經從肉,非也。音普博反,是膊,乾脯字也)。
光爓(鹽漸反。亦作焰)。
撼(含紺反。今時借此用)。
踝(華瓦反)。
關鍵(上寡頑反。«說文»云:以木橫持門戶也。從門聲。
音同上,從
艸聲。艸音慣,𢇁音幽。經從弁作閞,非也。弁音汴,錯用)。
穅和(音康。«說文»云:穀皮也。從禾從庚從米。經從水,非是此也)。
煙(下暉雲反。«說文»云:火煙上出也。從屮從黑,會意字也)。
箸攪(上除慮反。«廣雅»:筴謂之箸。«文字集略»或作鐯,亦作筋。食也。韓子云:紂以象牙為箸。«說文»:飯攲也。筴音古協反。下交咬反)。
金粖(摩鉢反。碎米也)。
合鍊(蓮殿反。或作煉。«說文»:冶金也。從金柬聲。柬音同上。經文從糸作練,非也)。
第五卷(無字可音訓)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經
或鑞(藍荅反。«考聲»云:鑞,鉛錫類也。«韻英»云:鉛也。«說文»:青金也。形聲字)。
鐵鋌(音定。«說文»:銅鐵璞也)。
無瘢(音盤。取無點黶無瘢痕好新刀,以佛頂真言加持作法也)。
三棱(勒登反。«廣雅»:棱,㧓也。«集訓»云:四方木有棱。«說文»:棱,隅角也。從木夌聲。或從禾作稜。㧓音姑)。
普通諸佛頂要略念誦法經一卷
佛說一字轉輪王佛頂呪經
崖險(雅皆反。«考聲»云:山㵎邊險岸也。«說文»:高邊也。從屵圭聲。屵音五割反。下許撿反。賈注«國語»云:險,危也。«玉篇»:阻,難也。«古今正字»:從阜僉聲。此大行)。
釧(川戀反。此卷音義中已見前釋。經文作串,非也。不是釧字)。
花堆(都迴反。«考聲»云:高皃也。經作埠,或作垖,並非也)。
乳(偷口反。以牛乳和麵酥煑油餅也。經從食作餖,或作飩,並俗字,非也)。
指㧙(便蔑反。前文已具釋)。
蘇悉地羯囉經卷上
簸儜曳(真言中字。上波箇反,次拏耕反,下移翳反)。
吽(兩字音。一種於
喉中牛吼聲即是,亦難為音脚也)。
制徵(音致。梵語金剛藏使者名也)。
吽臛(真言中字。訶各反也)。
腋(盈益反。兩腋也)。
臍(音齊。或作齊。諸真言先來各自有音,所以不音,但音經而已)。
羆熊(上音悲。«爾雅»:羆似熊而黃白色。郭璞曰:似熊而頭長脚高,猛憨多力,能拔樹木。關西呼猳熊也。下音雄。«說文»:獸,似豕,山居,冬蟄。蟄用䑛掌,似人掌,內名蹯,味中最美,煑之難熟。憨音訶菴反。蟄音沉立反。蹯音煩。猳音加)。
趒驀(上祧嘯反。«韻英»云:趒,越也。或作趠。經文從足作跳,音調,非經義)。
倮形(華瓦反。借音,用以避俗諱。本音螺果反。倮,赤體露形也。或從身作躶,或從衣作裸,並露體無衣也。形聲字也)。
葱蒜(下音筭。從草從祘也)。
蘿蒰(下朋北反。根菜也)。
鑆銅(搥類反。去聲字。前已釋)。
牀榻(貪荅反。蜀脚牀也。床陿而長曰榻)。
漱口(搜皺反。«韻英»云:洗滌口也。皺,側救反。滌音狄也)。
頭指捻(念葉反)。
嗚嚕捺囉叉(捺音奴葛反。西方樹木子,核文以排核,大小如櫻桃。顆或如小彈子。有顆紫色,此名金剛子,堪作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此珠,甚堅硬)。
作環(音還。經從金作鐶,非此用也。從玉正)。
梳髮(音疏)。
捃難(上君殞反。梵語不求字義)。
鉢羅花(上溫骨反。梵語。已敘)。
得糵嚂花(言羯反。梵語也)。
灘敦葉(上坦難反,下都魂反。梵語不求字義)。
耽忙羅葉(上荅含反。經文從肉作耽,非也。不成字)。
椰子果(上野遮反。木果名也。廣州多有。葉堪為席,甚耎。皮堪為索,縛舡舶耐爛。其果甚美,兼有漿,甜如蜜。果有皮殼,堪為酒杓。經從草作𦳃,非也)。
柹子(音仕。果子名也。大如拳,紅赤也)。
豆蔻(吼搆反。藥名也)。
蘇悉地經卷下
鶻(上音骨,下音鹿。隨陽鳥也。一名老鶬。鴻鴈之類,形如鶴,青色也)。
暈虹(上音運,日月暈也。下音紅,螮蝀也。困有微雨日影也)。
二指(恥革反。
,開手爪中指所及為量也)。
銛剗(上相閻反。利也。從金舌聲。經作籤,非也。下察盞反。«韻英»:剗,削也。從刀戔聲。戔音賾限也)。
鑠底(傷弱反,下丁以反。梵語也。唐云槍也)。
置棓(龐講反。火杖也)。
㪻酥杓(音卷。以杓舀蘇也。舀音姚小反。下常斫反。形聲字也)。
嘺唎(宜矯反。梵語也。下唎字彈舌呼)。
膽勇(上躭敢反。從肉。經從目,非此也)。
劓鼻(«音義»:截鼻而為劓)。
倀像(更反。張展畫佛像菩薩也。此經從木從貞作楨,非也。古今用)。
耎草(兖反。弱也。經從車作輭,非也)。
蘇悉地經卷中
熅煖(上音溫,下奴短反。並形聲字也)。
翳䤈呬(上伊計反,次馨計反,下馨移反。此句梵語也。唐名召請。句來義也)。
斆之(乎教反。從文學聲。斅猶學)。
慕㮈囉(奴葛反。此句梵語也。唐云印契)。
掐念珠(巧甲反。指爪掐)。
謦欬(上輕郢反,下開愛反。喉中氣通也)。
蹲踞(上音存,下居御反)。
蘇搵兩頭(溫困反。沒入中也)。
鑌䥫(上音賔。䥫出罽賔等外國,以諸䥫和合,或極精利,鐵中之上者是也)。
樧作(史界反。極用力也)。
掾(上音冈。或作㭎。下緣縣反。即輪䋄外椽也)。
施鳥翎(歷丁反。«韻英»云:鳥羽也。或作
。經從毛,非也。上
字疑錯,所以不音。未詳何鳥也)。
瘢跡(上音盤。瘡瘢炙痕等痕跡是也)。
皆比下卸(息夜反。墊下也。墊音店)。
蘇悉地羯囉經
槍矟(七羊反。或從矛作。«考聲»云:槍,長矛。«蒼頡篇»云:兩頭銳,上有刃,下有纂,兵仗也。下霜捉反。«廣雅»:矟亦矛也。從
作
。經文非也)。
掉手(亭曜反。經作挑手,非也)。
刺木(此恣反。«方言»云:凡草木有芒傷人謂之刺。«說文»:木芒也。棘酸棗皂莢皆有㓨。用此木也。從刀朿聲)。
蘇悉地經
騗上馬(篇面反。«考聲»云:躍身上馬。«古今正字»:從馬扁聲也。扁音辮也)。
㕮咀(上音甫,下將與反)。
斜勒(上夕耶反。俗字也。正體從衣從牙作衺。«考聲»云:衣不正也。角絡也。或作邪也)。
兩箇(哥餓反。經文作个,古字也。«考聲»云:語辭也。凡竹曰箇,木曰枚,故從竹。兩箇,二天王也)。
作㮀(洽緘反。«考聲»云:木匧也。亦作椷,並正。經文單作函,是函谷關名也,此非經義)。
傘盖(上音散,並俗字也。正作繖蓋。前文已具釋,在«頂輪經»第一卷)。
不售(音壽。«考聲»云:賣物了。«字書»:售,猶買也。人買售持去也。從隹從口,會意字也)。
捋乳(上魯括反。亦云㱿乳,以手捋取乳汁也。㱿音勾候也)。
鐵橛(權月反。«集訓»云:橛,杙也。經作栓,非也)。
禽獸(上及林反。鳥之摠名也。見«韻集»。下守呪反。«桂苑珠䕺»云:野畜之摠名也。案禽獸者,兩足有羽能飛曰禽,四足有毛野走曰獸。經文作狩,非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杜行顗唐初譯
豬身(貯驢反。俗作豬,古今正字也。經從豸作𧳯,非也。形聲字也)。
癲等(典年反。病狀也)。
幢繖(上濁江反,從巾。下桑亶反。繖蓋也)。
䖵蟲(上音昆,下逐融反。經作昆虫,俗字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并序 佛陀波利譯
驚㦍(五各反。«韻詮»云:愕亦驚也。從心)。
蟒虵(忙牓反。«爾雅»云:莽,王虵。郭璞注云:虵之大者,故曰蟒王。案«括地志»說:皇喉虵頂上當皆有王字。本是蟒虵種也,巴虵即是)。
佛頂最勝陀羅尼經序 彥琮共日照再譯
鸇雀(上戰然反。«爾雅»云:晨風,鸇。郭璞云:鷂屬也。孟子曰:為䕺驅雀者,鸇也。為湯武驅人者,桀紂也。食雀也,鷹鷂之類也)。
上僅(音近。何注«公羊傳»云:僅,劣也。«廣雅»:少也。«古今正字»:從人堇聲。堇音謹。或作㝻也)。
儔潔(上長流反。«考聲»云:儔,匹也。«韻詮»云:誰也。等也。從人壽聲。下音結。鄭注«禮記»云:清也。從水絜聲也)。
蔕分(丁計反。«聲類»:果鼻也。«韻英»云:草木實丁蔕也。«說文»:瓜當也。«蒼篇»:蔕,蕱也。有音帶者,俗語,非地也)。
齬(上音助,下音語。«說文»:
齬,齒不相順值也。高下水不齊乎也。巉巖也。並從齒,形聲字也)。
延祺(音其。郭注«爾雅»云:祺,徵祥也。«毛詩»:壽考曰祺。«傳»曰:祺,吉也。«文字典說»:祥也。«說文»:壽考如祺。從示其,形聲之字)。
恧神香(女六反。«方言»:恧,慙也。自愧曰恧,會意字也)。
荏苒(上耳枕反,下音染。案荏苒,猶因循不覺盈時也。轉注字也)。
歎惋(剜換反。«考聲»:歎,恨也。«文字典說»:從心宛聲)。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地婆訶羅東都重譯
矬陋(上坐和反。«廣雅»:矬,短也。從矢坐聲。下樓豆反。顧野王:陋,醜也。王注«楚辭»云:小也。亦作,義同也)。
如笮(爭格反。«玉篇»:笮,也。«字書»:笮,迫也。從竹也)。
稜伽(勒登反。梵語。界之也)。
不咼(苦乖反。«考聲»云:咼謂口偏戾也。經從口作喎,俗字,正合單作咼)。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義淨三藏譯無字各音訓)記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翻譯年代先後
慧琳述
(最初,後周宇文氏武帝保定四年甲申歲,三藏闍那耶舍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出«尊勝佛頂陀羅尼»并«念誦功能法»一卷五紙。學士鮑永筆授,見«開皇三寶錄»說,第一譯也。後至大唐天皇儀鳳元年,婆羅門僧佛陀波利來至五臺山,禮謁大聖,見文殊化身,却令歸西國取«佛頂尊勝梵本經»。至儀鳳四年巳卯歲,西國取得經,却迴至長安,聞奏具說。勅請日照三藏將梵本經在內翻譯,日司賔寺典客令杜行顗筆授,其經七紙,第二譯也。廟諱、國諱之字迴避不書。勅留梵夾經在內不出。日照因茲寫得一本。賜梵僧絹三十疋,波利不受絹,却請梵夾。勅令却還付)。
(佛陀波利得經,將向西州寺訪得解梵語漢僧順真共翻。亦是儀鳳四年再譯一本,八紙。見經前敘說,第三譯也。佛陀波利將梵本經入五臺山,至今不出。又至永淳元年壬午歲,日照三藏又再譯此經一遍,沙門彥琮筆授,為正杜行顗所譯經中隱諱不書之字,所以重譯,八紙,第四譯也。而復見經首彥琮序云)。
(又至垂拱元年乙酉歲,地婆訶羅三藏隨駕於東都,又譯«佛頂尊勝名淨除業障經»,十四紙,具說善住天子往昔口業感果因緣,并說授持法則,是第五譯也)。
(後至中宗景龍四年庚戌歲,義淨三藏於長安薦福寺又譯一遍,六紙,第六譯也)。
(後至玄宗皇帝開元十年壬戌歲,善無畏三藏譯出«佛頂尊勝瑜伽念誦法»兩卷,第七譯)。
(又至代宗文武皇帝廣德二年甲辰歲,三藏大廣智不空於長安。大興善寺譯出«佛頂尊勝念誦供養法»一卷,二十紙,沙門飛錫筆授。此第八譯也)。
(前後約二百餘年,已經八度出。本經則五翻,念誦法即三種差別。唯有善無畏所譯是加句,«尊勝陀羅尼»中加十一句六十六字,儀軌法則乃是瑜伽,與前後所譯不同多於諸本。餘七譯陀羅尼字數多少相似。慧琳音至此經,遂撿勘譯經年歲先後,故書記之,曉彼疑繁之士。貞元十八年壬子歲記)。
佛頂尊勝陀羅尼并功能經 後周闍那耶舍譯
蘇悉地羯囉供養法上卷
指罅(赫駕反。«韻英»云:器裂也。開也。從缶虖聲也。缶音甫苟反。虖音呼也)。
噴嚏(上普悶反,下音帝。«考聲»云:噴嚏,謂氣奔鼻而噴嚏也。«韻集»云:鼓鼻而噴嚏也。«說文»:氣俣也。形聲字也)。
令(椀灌反。«集訓»云:手掔也。«說文»:掌後節也。經文從肉作腕,俗字也。從月從叉從手也)。
下卷
鉛錫(上音緣。«尚書»«禹貢»:青州所貢。«說文»:青金也。從金㕣聲。㕣音同上。下音昔。鄭注«周禮»云:錫,鈏也。«說文»:銀鉛之間有錫。«字典»云:錫似鑞,鑞黃白,錫青黑。從金易聲)。
搓合(錯何反。搓線也)。
一切經音義卷第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