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楞伽經梵本新譯卷第七 變化品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五十四函總第二千一百四十一部
七、變化品(Nairmanika)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重白世尊言:云何世尊授記阿羅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一切有情未具見般涅槃性而{說其}得成如來道?云何說如來由成正覺夜至入涅槃夜,中間未曾說一字?云何如來常在三摩地中而無慮無觀?云何化佛於化土[注1]作如來事?云何於諸識中有相繼刹那壞滅性相?云何金剛手[注2]常護衛{如來}?云何本際不可知而仍可知其終結?云何有魔衆、有魔事,又有余業?
世尊,業障示現爲婆羅門女孫陀利[注3]、乞女旃遮[注4],及空缽[注5]等事,云何世尊有是未斷此等過患而能成就一切種智?
世尊答言:諦聽且思念之,我當告汝。
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唯然:世尊,且以耳獻於世尊,
世尊告彼言:我依密意說無余涅槃界,實爲鼓勵行人盡己力作菩薩行。大慧,此土及余佛土,皆有樂求聲聞涅槃者。
爲轉彼等聲聞傾向,且令其盡己力修大乘行,故我授記化生之聲聞成化身,而非法性佛。大慧,此依密意而對聲聞說此授記。
大慧,聲聞及緣覺之舍煩惱障{與如來}無異,以解脫之一味與平等故。然於舍所知障則不然。大慧,所知障須明見諸法無我始得清淨;於煩惱障,初得人無我見而起用,意識即不起。複次,舍離法障(dharmavasana)則須藏識習氣不現,此即究竟清淨。
大慧,有本住法(purva-dharma-sthitita)者,依密意而說,既非先亦非後亦非有故[注6],如來無慮無觀而說法,所用言說即本{住}而無所依(purva-prahinir-eva-aksarais);此以正思維故,以不忘失故,無慮無觀。已不複在四習氣地,已離二種死,已止息煩惱、所知二種障。
大慧,七識聚者,即謂意、意識,及眼識等,其性相爲刹那,以其由習氣爲本故,彼缺無漏善,唯亦不流轉,以何流轉。大慧?即以彼爲涅槃因、爲苦樂因之如來藏,此非其心已爲空性想所壓之凡愚衆所能覺知。
大慧,如來與金剛手俱,此謂於化現中之化佛,非本初如來應正等覺[注7]。本初如來。大慧,實離一切根識與量,超越一切凡愚及二乘與外道之所至。住於現法之樂[注8],由現觀法而得智忍,是故金剛手即不近如來。
一切化佛不由於業而生,於彼無有如來,然離於彼亦無有如來,如陶師,依種種和合而作有情事,{如來}說諸圓滿性相,而非教建立自理趣,此已是自證聖智境界。
複次。大慧,於六識聚寂息,凡愚及淺智者視爲斷;彼於藏識無所知而生常見,彼心中分別之本際不可知也。大慧,
若其自心之分別寂息,即得解脫,此即舍四習氣,舍諸過失。
故說頌言—
1 三乘非是乘 亦無佛涅槃
對離諸過衆 悉授如來記
2 究竟現觀智 及無余涅槃
爲彼怯懦衆 而依密意說
3 諸佛所起智 及其所說道
入此非入余 故彼無涅槃
4 有欲色與見 是爲四習氣
意識令其生 心意所從住
5 意識眼識等 生無常斷見
涅槃智與埋 無始成常見
第七<變化品>竟。
注釋
1 依梵本(nirmana),應直譯爲‘{所}化境界,(化相)。
2 金剛手(Vajrapani)舊譯‘金剛神’。余經譯爲‘密跡金剛’或‘金剛密跡’。
3 婆羅門自殺其女孫陀利(Sundarika),以誣釋迦。
4 旃遮(Canca)僞假有孕以誣釋迦。
5 釋迦入婆羅門村乞食,空缽而還。上來所說三事,爲釋迦九難中事(有云十難),見«興起行經»,及«大智度論»。
6 唐譯此句與梵本大異,譯云‘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語,非異前後佛。’此恐有誤解。劉宋譯爲‘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即同梵本。
7 此即密乘施設之普賢王如來。
8 以其所現證之樂爲住於如實之‘有境’中,故其樂即是一切界生機,以有生機始能顯現爲‘有境’。❁